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政治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公布官员手机号”不能只是形式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近年来,不少地方在媒体上公布官员手机号,每一次都引发争议。近日,记者就此问题进行测试,拨打了西安市临潼区共11名官员的手机,3人手机始终无人接听,两人直接挂断电话,两人转入来电提醒,民政局和监察局负责人的电话则分别是“已暂停服务”和“不在服务区”。此外,记者也拨打了南京市鼓楼区十名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手机,结果除两人的手机一拨就通外,信访、教育、民政、市场监察等六个部门负责人的手机始终无人接听。(11月23日京华时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羊城晚报然玉:公布官员手机号,一度被视为政府部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其现实效果却一次次遭受质疑。诚如记者回访所得出的结论,众多官员的公开电话,往往事实上处于静默、沉睡的状态。要么索性无法接通,要么无法有效对话,相较于当初公布电话时的信誓旦旦,相关官员在此事上的日常表现无疑显得诚意不足。

就公开个人手机号来说,多数官员对此会有抵触与排斥,自是可以想见。众所周知,在媒体公布官员手机号,更多乃是一种行政指令所支配的集体意志。这其中,官员个体并没多少选择和拒绝的权力,无奈被裹挟其中,也只能是虚与委蛇、敷衍应对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接电话”、“立即挂断”等举动,无疑更能体现官员们的真实意愿。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官员在此事上的消极做法,相关部门也并未给出足够的敲打与惩戒,这其实可视作是一种妥协和安抚。

时至今日,“公开官员手机号”已越发变成了一种虚化的形象营销策略,用以展现公共职能机构开放、包容的身段…… “民众给官员打私人电话”,从来就不是制度化、常设化的官民互动方式,指望藉此来实现信息的上传下达,也许本就不切实际!相较于寄希望用官员个人的责任心与影响力解决问题,我们更该期待的,无疑是程序化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过程,能够充分回应公众合理关切,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随着各类信息平台的发展健全,民众有了更多的渠道去发声表达,这势必意味着是否公开官员的电话已不再那么重要。可即便如此,这一“公布官员电话”的实践尝试,其与生俱来的关于优化社会治理的善意主张,还是能够给我们以明确的启发:那就是要不断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弯弯绕绕,以最明确的责任分摊体系,来激发最高效的公共管理或服务。

@河北新闻网齐羽: 为了拉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政府“公布官员手机号”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2008年眉山市更是将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在内的91名官员手机号码公开发布;2008年,《昆明日报》用4个版面公布了从市委书记、市长市直各部门党政官员的电话;河北承德市在2009年公布过14组官员电话号码,包括市委常委、副市长等领导干部;湖南长沙市曾用7个整版公布了全市100多个单位1108名领导干部的姓名、职务、办公地点、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等。

每次公开官员手机号的报纸都会销售一空,这足以体现群众对于民意反馈的积极与渴求。但是,按着公布的手机号一个个打过去,要么拨通后无人接听,要么响两声就拒接了,更有甚者根本打不通,这无疑使得本就紧张的官民关系雪上加霜。便民热线不热,好好的措施变成“花架子”,让积极参与的群众产生“热脸贴了冷屁股”的感觉,伤了民心,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叫好与质疑并存,但每一次公开都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大进步。在大家对公开政府官员手机号积极响应之时,也有不少人在质疑这是否侵犯到官员的隐私权?除反映问题之外,是不是会增加骚扰电话,影响官员的正常休息与工作?这些质疑声反映了群众对于法律,对于自我维权意识的增强。但是这些公开的热线,为群众对于政府工作的监督、政府对于民意的采集提供了便利。笔者相信,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下,这些公布的“热线”一定可以更好地为民服务。

当然,政务公开并非仅仅局限于公布热线电话,更应主动联系群众。干部紧密联系群众不能只依靠群众打电话“催着”解决问题,更需要主动深入群众之中,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群众真正需求,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只有政府部门把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实实在在解决好,才能真正实现干群“交心”。

政务公开“任重道远”,不能止于公开官员电话。公布之后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热线来拉近干群距离,让“热线”不降温,需要政府、社会、立法等多方面的配合。

@桂声郑学武:公布官员手机号,从某种角度上讲,让群众的困难可以找到更快更直接的解决“路子”,如果有部门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一通电话打到领导那里去,后果是“很严重”的,可谓是让群众办事更加有了“底气”。但前提是,这个电话能够始终保持发力状态,让群众一拨就通,通通有回应,通通能满意。

地方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问题,是改进作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能把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实实在在解决好,不公布手机号也没关系。地方政府真正的为民服务不需要老百姓追着来反映问题,而是能够主动沉到基层、联系群众,去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一旦有问题就给领导打电话,让领导发力了,也反证出某些职能部门工作失灵,抑或相关环节没有衔接到位,让群众不得不“出此下策”。

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一开始就尽职尽责,对群众所反映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做到及时研判、及时落实,及时作出正确答复,用实际行动来回答群众的疑问,解决群众燃眉之急,相信群众会理解和支持部门工作。否则,群众动则给领导打电话,就算领导有三头六臂也应付不过来,而且有问题就找领导,越过法律越过程序,其本身也与依法行政精神不相符合。

只有不断扎紧扎密制度笼子,激活现有制度的震慑力,激发职能部门的责任感,让职能部门对待群众的大小事不推不让,把群众的大小事都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放在心上,件件有着落、件件有回应,不让群众一直“等起”,群众才不会“越级”打电话,到那时,就算官员公布的电话“无人问津”,也不失为好。

@张家界在线慢性子:官员用公开电话样的方式无疑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与他们零距离接触,拉拉家常,诉说悲喜,是政府和官员谋求公众信任、支持与合作,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表现,是深入群众的一种方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保证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民主法治社会下,官员更应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掣肘,不要让其流于形式。

公布官员手机号是有一定进步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人认为公布其电话可能侵犯其隐私,甚至难免会接到一些骚扰电话,干扰到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现如今电信诈骗猖狂,诈骗团伙也越来越“聪明”,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官员也有可能被骗,甚至利用其官员身份骗取其他群众。同时,任何一项信息公开,都不可能立即实现全民理性,公开电话后也许会接到一些“无理要求”和死缠烂打的电话影响工作效率 很多群众曾反应“官老爷们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对一些问题又投诉无门,见到“官老爷”还得看脸色。时代在进步,国家在发展,官员的思维也有所变化,在公布官员电话后,有一定成效,官员能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倾听百姓的声音,迅速解决群众困难。但也有些地方公开的“高官”电话号码,动辄拨打不通,或没有下文,公布电话也只是成了一种形式,一场笑话。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深入群众,及时了解群众困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非一定要公布官员电话,一些机关衙门守卫森严,见一面高高在上、踪迹难寻的“官老爷”都难,更谈不上反映群众自身需求。政府机关门卫森严,本身就是对增进同群众联系的人为阻隔。公布了电话又如何,群众的呼声被电话一端的官员听见又如何,关键中的关键是如何去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如果官员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做“耳边风”,公布电话又有何意义。

开一扇窗,蚊子苍蝇也会溜进来,所以,也不能因为担心有一些骚扰短信就抗拒公布电话,要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官员不仅要有先进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而且要善于听民声、聚民智、解民忧。公布电话有一定进步性,但为避免一些弊端,应该确立公布哪些官员的电话,公布电话后要确保电话畅通,电话更换应及时告知;如果为了逃避工作职责导致电话不畅通,是否该接受惩处;当接到群众电话后又如何解答群众问题,一些群众反映的重大问题是否要录音,这都有待我们继续探索。

华图解析:公布领导干部电话号码,其初衷是减少沟通成本,拓宽群众表达意见、提出问题的渠道。然而,这一举措的推行却引发了公众争议,有的认为“此举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大进步”,也有吐槽“不过是政绩表演的个人秀”。而从记者调查的结果来看,官员手机号码的确存在各种问题,网友质疑其搞忽悠民意的“形式主义”,也确实在清理之中。

现如今,“错”、“假”、“空”号码被公布在网上,尽管有一部分被解释为是客观方面的原因,但这不但使政府丧失了的公信力,更是对个人诚信一种拷问。尤其是作为党员干部,更不能丢了礼节,失了民心。

其实,如果说官员出于自愿公布自己的手机号,足见为民服务、接受监督的诚意;如果是因为上级命令、要求而公布自己的手机号,不仅诚意不足,内心或许还会有排斥。不过不管怎么说,多一些干群沟通渠道当然是好事,但最关键的还是要能够渠道畅通,别沦为形式。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一部热线电话,连接的是政府和百姓的心。不让群众失望,就要给他们希望,用力温暖他们的心。热线电话降温了并不可怕,如何走好以后的路,让冷线成为热线,这才是政府和相关部门须深刻反思和努力做的。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公务员面试热点:公职人员涉毒,防微杜渐不可少

近日,湖南多地再曝公职人员涉毒案件,类似由湖南各地纪委通报的案件频现媒体。记者根据公开通报统计,今年以来,湖南省部分市、县纪委通报的涉毒公职人员至少有92人。除吸毒外,一些公职人员还存在贩卖、种植毒品的现象。(12月18日《新京报》)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