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教育

国考面试热点:对韩春雨事件,不妨多一些耐心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10月10日晚,12位学者决定实名公开他们“重复”韩春雨实验方法的结果:“阴性的”“不工作”等等。这样的结论通俗表达即是,他们没能“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其实验方法“让人怀疑”。这幷非第一次有人质疑韩春雨的实验方法,但,愿意实名站出来幷接受公共媒体的采访,十分罕见(据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新文化报牛角:理解了科学的态度,我们也就知道这样的质疑在科学领域再正常不过了,这是每一个科学突破都必将面临的检验。所以我们不要向它添加国家荣誉、民族感情这些非科学的标签,更加不必由此引发各种非科学的解读,甚至是阴谋论。对待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尊重这种质疑,然后等待真相大白。

当然我们也清楚,尽管科学是客观的,但人是主观的。包括科学家本人在内,大家都希望能够从科学突破中收获荣誉和利益,我们都不自觉地会向科学领域投放非科学的期待与诉求。但我们必须清楚,这些东西,都只应该是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副产品,而不应该成为左右科学的力量。否则将可能带来更大的悲剧。还记得韩国生物学家黄禹锡吗?他在干细胞的研究,一度令他成为韩国民族英雄、被视为韩民族摘下诺贝尔奖的希望。2005年12月,他被揭发伪造多项研究成果,韩国举国哗然。黄禹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均属子虚乌有。这件事情后来被韩国电影人拍成了电影《举报者》,从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件事对于韩国人的伤害有多深。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所以说,有关韩春雨实验的争论,就让它留在科学的领域中,我想这是对于科学发展最好的帮助。如果韩春雨是对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扎实的数据说服“主流科学”接受他。

@中国青年报程盟超:必须指出,此次事件中有的管理方表现出的态度相当不客观。且不说校方为韩春雨公开担保将在一个月内“公开验证结果”,最后却不了了之,至少其分发的奖项和资金,都是社会公共资源,输送给一个有待调查的课题组,除了急躁、无知、揠苗助长、缺乏对科学的尊重,很难为这种行为找到更好的注脚。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或许提供了一面镜子。2014年1月,日本学者小保方晴子刊发论文称发现了仅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就能将哺乳动物的体细胞编程为“万能细胞”的方法,但这一突破性的发现很快就遭到了质疑。与河北省的有关部门不太一样的是,小保方晴子所在的日本理化研究所仅用了半个月就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委员会,幷发布了判定其捏造成果的完整报告。我们当然不希望韩春雨的成果存在问题。但相关部门的一系列做法,无助于这位学者的声誉。

我们更愿意相信,有关部门仅仅是缺乏了基本的科学素养,看到了这个颇有前途的研究就激动得不能自已,甚至屏蔽了对它的质疑。话说回来,匆匆授予韩春雨的这一系列奖励也真是没什么用处,既没能帮助他加快实验进程,解决学界疑虑,也没能让舆论平息,反倒是让质疑者们心头的那把火越烧越旺。

在10月10日的一篇报道中,韩春雨表示,“只要重复失败者愿意实名,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话音刚落,当日就有北京大学教授魏文胜等来自不同科研院所的13位课题组负责人联合发表了声明。我们期待“实名”与“实名”的对垒,那样真相或许更加容易水落石出。诚恳地劝一句,面对这样的形势,韩春雨的领导,为何不耐点性子呢?

@现代金报毛建国:等待韩春雨的,可能有两个命运,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如果韩春雨的研究成果,未来得到确认的话,那么现在围绕着他的种种纷扰,会不会影响他对科研的投入,影响科研的进展?即便是假的,可这一切,最终还是要专业人士通过专业的研究来回答,不是现在做选择题,由哪一方支持的声音高而决定的。

退一步讲,韩春雨的科研成果得不到验证,最终证明“无法重复”。可这里还有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一切到底是韩春雨主导的,还是无意为之的?换而言之,到底是“虚假”还是“造假”?如果只是通过错误的实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只是科研能力等问题;如果是故意造假,那就涉及学术人品问题,这才是最需要警惕的。对于科学而言,这两点必须厘清,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容易误伤。

还值得思考的是,韩春雨称,“有人已经重复出来”,但“不能告诉你,说出来了那些人就会受到骚扰”。如果这还值得理解的话,“那些说不能重复的人不也都是匿名么”?这又是什么原因?科学应该是很简单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既然声称不能重复,为什么又不愿意挺身而出?这种“乡愿”,何尝不是科学大敌?不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的科学生态?

胡适讲过,“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对于一般人来说,科学具有专业性,很难去求证。既然如此,那就应该放弃浮躁,静下心来听专业的。无论当初“闻声起舞”,无节制地吹捧韩春雨的科研成果;还是后来的“闻疑起攻”,无底线地质疑韩春雨,都不是应有的科学态度。还是想问一声,能不能给韩春雨多一些耐心?无论真假,都只能依靠缜密的推理和实验,而不能依靠满嘴跑火车的瞎扯。由此体现的舆论环境,何尝不影响科学生态。

@科技日报:公众高度关切“韩春雨事件”是好事,毕竟,科学圈能有如此舆论影响力的事件幷不多。然而,假如对所谓成功有着不理性的期许,动辄上升到人身攻击,那么这种关切则有悖科学精神。

虽然“韩春雨实验”的可重复性目前未有定论,但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宽容。稍有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无数次探索未知中,成功是偶然,不成功才是常态。摘得国际大奖桂冠更是偶然中的偶然,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在默默从事着清苦的工作,为某一个未知的质变而积累无穷无尽的量变。

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说过:“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体现在“韩春雨事件”上,坚持、坦诚、宽容都是科学精神的要素。然而,“科学精神”四个字看上去很美,真正能领悟幷遵循的人却不太多。一旦落实到具体的论争上,往往容易跑偏,背离初心。

科学精神不是一句空话。对于韩春雨本人而言,不论真相几何,以严谨和谦逊的态度面对质疑,配合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验证,应是作为一个科学家基本的职业素养。而对于公众来说,如果抛开急功近利的惯性思维,不要总拿诺奖云云去绑架谁,真正本着科学精神看待“韩春雨事件”,可能会退一步海阔天空。

@中国青年报宋潇:此前许多对韩春雨实验成果的质疑,显然已经偏离了科学探讨的应有之义,一些违背逻辑的推理,已经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层面。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韩春雨方面作出不回应处理,是能够被理解的。有人认为,质疑韩春雨的科学家们是出于嫉妒,但是正如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所说:面对学术质疑,作者还是有义务作出回应,如果隐藏关键实验步骤,就是学术不端。

近代科学的发展进步以及人类在某一领域的突破,都与宝贵的质疑精神不无关系,但相比于盲目质疑,理性归因和科学论证显得尤为珍贵。进一步说,有日本小保方晴子的前车之鉴,韩春雨方面更应该正面回应一下这些质疑。毕竟,学术界理应在诚信方面走在最前列,若出现学术造假,则是从根基上阻断了我们的创新之路。

有人呼吁“请给韩春雨多一点时间证明”,也正是对科学家试验成果的耐心保护,但是这种保护不应成为科研过程真假不知、虚实难辨的理由。也就是说,就算是伽利略的猜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效应验证实验摆在这里,同样也需要经得起质疑,也只有质疑,才能够让成果服众。否则,只会给人留下一连串的问号。

不论是用科学的方式,还是外界不专业的揣测,对于韩春雨的质疑,都应该回归科学理性。可以说,韩春雨的试验成果真伪如何,不仅关乎学术界的名声,也是外界参与学术讨论的应有过程。

华图解析:这一新闻热点的形成,是国人“诺奖情结”与科研纯洁性焦虑等多重情绪叠加幷相互作用的结果。屠呦呦的获奖,引燃了人们对中国科研人员获得诺贝尔奖的更大希望;而韩春雨现如今的成果,让国人感到离再获诺奖已近在咫尺。如果在此时,韩春雨基因编辑方法因为在科研界内部遭到质疑而背上造假嫌疑,无疑是让人心寒的一件事。

现如今,韩春雨事件正走向阴谋论的漩涡,一方认为,韩春雨的科研成果有“造假”之嫌;一方则表示,质疑韩春雨的声音中存在打压同行的嫌疑。如果任由事件发展而无定论,那么最终这将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任何一方在公众心目的信誉度都是打折扣的,这大概是任何一方都不愿看到的局面。

说实话,我们真心希望河北这么一所普通大学的副教授能做出“诺奖级成果”,这对中国科研发展指导意义更大。然而,我们也不能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将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挂钩定终身的体制,如过能对这种制度深化改革,或许就不会出现类似事件,也是对我国科学事业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国考面试热点:“聚餐教师”处理事件,不能止于“通报撤销”

山西省长治市纪委16日通报了关于对屯留一中部分教师聚餐饮酒被县纪委通报一事的初步核实处理情况。长治市纪委研究决定,撤销屯留县纪委常委会关于对屯留一中南校区部分教师聚餐饮酒问题的处理决定,并由市纪委全面核实了解情况后,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相关责任人员进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