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教育

公务员面试热点:“弑母少女”警示教育课不能缺席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公务员面试热点,面试热点,公务员,弑母少女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16岁的黑龙江女孩陈欣然于2016年2 月26日被“设套”抓进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四个月后,她离开了这所标榜为“问题少年纠偏”的学校。9月16日,她的母亲被绑致死,她成为警方悬赏的在逃嫌犯。次日,她向警方投案自首。(9月22日澎湃新闻网)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中国青年网杨丽:有关弑母的悲剧,近些年不止一起。2013年,天水市的赵某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与母亲发生争吵后朝母亲头部砍了数十刀,致其死亡,也将前来制止的妹妹杀害;2014年,北京杨某因向母亲要钱被拒,心生怨念,对母亲进行捆绑、殴打,并将水银灌入母亲口中,用衣物缠绕其头面部,造成其母死亡;2016年,在师生眼中留下“完美”印象的北京大学在读学生吴谢宇因“杀母藏尸”被警方通缉……这些手段残忍的弑母案件虽原因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都是因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残忍行为的背后是情绪的失控,恶念的上涨,心理的极端扭曲甚至变态。而“问题少女”的所作所为,也是典型的人性丧失。

社会中,不赡养父母者有之,虐待父母者有之,而国人对这些行为大都是义愤填膺、口诛笔伐。未成年弑母,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大逆不道,任何形式的脱责都不被允许。16岁,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孩子,这个年龄,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当对危害他人及社会的行为当有清楚认知。新刑法中规定:“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而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则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如果连对至亲都能冷血到痛下杀手,那对社会更是一种极端危害。

悲剧发生,必须依法追责、依法惩处。舆论焦点不应被转移到网戒学校,更多应关注问题少年、问题少女问题如何解决。日常就应让孩子知道世上还有“后果”二字,就不可能为所欲为。后果教育应早做。一个能陪女儿一起买烟酒的母亲,一定不是专制到无法沟通的,一个孩子从初出襁褓到成长为“问题少女”,发展到刀捅父亲,捆毙母亲,不是外因就能解释的。世上并非万事都能拿一堆外因给冷血、麻木、残暴、疯狂、无知和罪恶开脱。对恶,必须惩处;对善,必须弘扬。只有明确这一点,社会才会向好。

@齐鲁网刘天放:少男少女杀父母,其实并不是孤案。今年8月,湖南娄底市17岁的叶某玲,就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叶某玲从小因父母离异,性格乖张、脾气火爆。她的父亲离异后一直没有再婚,经济情况非常糟糕;母亲改嫁后,在贵阳开了一家文印店。案发前,叶某玲前往贵阳找母亲要钱,说要买车;而母亲则以去年给了叶某玲6000元为由,拒绝了她的要求。其后,惨案便发生了。血淋淋的事实,让我们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

处于发育和成长期的青少年,其本身就显得十分叛逆,正是需要引导的时候。善良、诚实、热情等是其外在表现,而内心又暗藏着冷漠、野性、残酷的萌芽。如何引导青少年总是释放良好的一面,尽力遏制其阴暗面,就成了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此时的父母,如果或软弱或暴力,没有一个耐心而正确的引导,都会给孩子造成巨大影响。再加上对周围不良行为的效仿,孩子学坏、走极端,就很容易。

由此可见,什么家庭、亲人、亲情等,在陈欣然扭曲的心里中都只不过是其达到个人目的可有可无。为这些正是她在家或被娇惯或被迫服从的心理基础。陈欣然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都显得极不到位,这才是她们慢慢有了畸型的价值观。有了这种扭曲的价值观,那么在其眼中一切就都成了她残忍的借口。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无论是陈欣然还是张欣然、李欣然、王欣然,都有可能变得极端残忍。

少女杀母亲,这是何等的残忍和悲情!母亲的溺爱带来的是女儿无休止的索求;父亲的粗暴带来的是以暴制暴。由此,陈欣然弑母案,即是一堂深刻的警示教育课。这堂课是上给所有人的,谁都不能缺席。事实上,阻挡陈欣然杀母的那么多“障碍”最后都不见了,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那么这些教育的缺失为什么缺席了?这需要所有人反思。

@荆楚网赵傲雨:回顾整个事件,可以发现女孩陈欣然从与父母有所嫌隙到犯下弑母罪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陈欣然在日志上表示父母从小就对自己实施霸权主义,而且父亲脾气暴躁,控制欲强。反观其父母表现,陈欣然母亲对女儿百依百顺,女儿要买烟,母亲李晓梅让其自己选,父亲朋友圈中也有“爱你”、“宝贝女儿”等亲昵的字眼。尽管如此,陈欣然拒绝和父母沟通。第二个阶段,陈欣然在一次冲突中将父亲扎伤,随后换掉家里的锁和钥匙,李晓梅就每天早上买好包子和粥放在门口,打电话或发短信告诉陈欣然,然后离开。第三个阶段,陈欣然在工作的夜店里,经过父亲和亲戚指认,被强行抓到了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从学校出来后,陈欣然发帖称亲人们破坏自己的生活还口口声声爱自己,向网友表达了许多自己的困惑。绑住母亲后,陈欣然甚至拍下视频向家人索要金钱。自首后,陈欣然告诉警方,自己用手打母亲的肩、肚子。不难看出,悲剧总是从矛盾一步步激化来的,及时化解才是重点。

首先,沟通艰难却必要。陈欣然的父母认为自己舐犊情深,她却觉得父母态度强硬,难以沟通。更糟糕的是,孩子固执地拒绝交流。这时候,只能辛苦父母迎难而上,寻找合适的时机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彼此需求才能缓和亲子关系。父母切忌沟通遭拒就放任自流,甚至对孩子百依百顺,因为这样不仅会使双方关系恶化,还会放任孩子形成性格上的缺陷。

其次,距离产生美,但这距离必须是合理的。父母进不了家门,母亲就买早饭放在门外然后离开,这种相处方式实为罕见。笔者也经历过青春期,也曾与母亲赌气,但平心而论,即使与家人闹矛盾,也还是保持着需要家人理解自己的期盼,虽然吵架,却也需要家人的关怀。父母可以在孩子想独处的时候不去打扰,但若对孩子顺从到躲避,在孩子看来,又何尝不是一种疏远和拒绝?

最后,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切忌病急乱投医。陈欣然的父母将孩子送到所谓的封闭式管理学校,却使孩子性格更加极端。化解亲子难题有时就是攻坚战,父母会身心俱疲,但是却不能轻言放弃,盲目将孩子送走。孩子闹得越凶说明其越需要父母的帮助,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假手于人,虽然过程艰难无比,但这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成长。

@东方网郭文斌:从家庭来看,是存在问题的,虽然父母对女儿是关爱有加,作母亲的总是先把女儿送到学校再去上班,女儿没有考上高中,母亲下班后跑回家给女儿烧饭吃。而孩子的父亲则脾气暴躁,控制欲极强。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再加上学习不太好,变坏恐怕是必然的。一味的溺爱孩子,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没有用心去教育孩子,孩子则是很难有出息的,而成为一个“坏孩子”的概率就变得很高了。

仅仅是这样的家庭教育,还不足使孩子会弑母,其最后的稻草则是在孩子一无所知的情形下,将孩子“逼”入了网戒学校。今年上半年,这个孩子曾在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待了四个月。7月发表的一则帖子里,这个孩子详细回忆了那天被“抓”去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的情景。是那样的惨重,在进入学校之后,孩子曾经向自己的小姨形容过网瘾学校里的情况--“学校非常恐怖,有内幕。”比如,教官让学生端着饭碗,蹲在便池旁边吃饭。教官打人是没有原因没有理由的--可孩子的小姨并没有把孩子的抱怨特别放在心上,自然也没有去解救孩子,让孩子处于“崩溃”的状态之中。这个孩子想逃跑,计划却失败。试想,在仇恨和暴力的双重压力下,孩子出了学校之后,恐怕要发疯了。难怪孩子扬言要让家人“不死也残”。

16岁还该是刚读高中的时候,还该是和父母撒娇的年纪,却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可如此“歹毒”的孩子却不是一天炼成的。当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当学校出现“甩手教育”,当孩子被逼入不规范充满暴力的网戒学校,孩子只会越变越坏,直至弑母,悲剧的发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16岁少女弑母背后是问题重重的“教育病”,该如何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华图解析:早在此事件之前,“网戒学校”这样的奇葩机构及其非人道的“治疗”手法就已经被公众所诟病。最着名的莫过于山东临沂杨永信和他的“网戒中心”。就这个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集中营”的网戒中心,打着帮助和教育“问题少年”的幌子,将电击、体罚、人格侮辱、限制人身等手段用在一个个花季少年的身上,这样的学校分明是阴森森的地狱。

不得不说,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念习惯于给那些学习成绩差、接触社会不良人员、有某些不良习惯或只是调皮捣蛋的青少年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学校将这类青少年丢给家长,不懂教育的家长除了打骂,在走投无路时则会相信所谓“网戒中心”、“青少年中心”。

送孩子进网戒学校,也许出发点很好,也是为了女儿好,但是真的对吗?如此暴力相加,不是故意激化矛盾吗?毕竟,陈某不是三岁顽童,而是十五六岁有明显自主能力的人了,这样的爱哪怕有再好初衷,效果也必然适得其反。

必须提及的是,现在的孩子,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宽阔视野决定了他们不会甘受摆布。家长如果再迷恋“打你是为你好”的暴力思维,只会使矛盾白热化。同时,因为网络发达、电子工具多元化,现在的孩子又容易沉湎于个人世界,无兴趣也无需与父母交流。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暴力相加,而是找到方法同他们平等交流,理解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公务员面试热点: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拿什么来拯救你——孩子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一民办幼儿园内,三位保育员将三岁半男童放置于塑钢窗户的横框上,进行各种虐待,其中一人还拿手机进行拍摄,孩子被虐视频长达3分41秒,视频中还传出阵阵保育员的笑声。(澎湃新闻11月26日)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