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教育

2017国考面试热点:“弑母少女”反思的不仅是教育部门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2017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16岁的黑龙江女孩陈欣然于2016年2 月26日被“设套”抓进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四个月后,她离开了这所标榜为“问题少年纠偏”的学校。9月16日,她的母亲被绑致死,她成为警方悬赏的在逃嫌犯。次日,她向警方投案自首。(9月22日澎湃新闻网)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京华时报李壹观:陈欣然在离校后的日志中,记录了她被设套“诱捕”的过程,在校期间教官体罚打骂,甚至被要求对着便池吃饭。网戒学校的多名校友也讲述了校园中的暴力。网戒学校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也随着管教方式的曝光而颇受质疑。至今,网戒领域依然混乱、模糊。每家网戒学校都有自己的“独门功夫”,催眠、针灸、呐喊、电击、药物、体训“各显神通”,其中的“乱”“杂”“黑”早有曝光,却至今仍未断绝,足见相关部门在教育建设和监管整顿上的缺位。不少孩子在这类学校里,心灵和身体受到二次伤害,甚至仇恨父母、报复社会、行为极端,“少女弑母”或许早已埋下了祸根。如今,网络遍布各地,网戒学校将如何与时代共处呢?借暴力控制并打造一个难以飞越的“疯人院”,肯定是要被时代淘汰的。对于成长出了偏差的孩子,爱、尊重和陪伴才是最好的药,这些远比暴力更有效。家长们该醒醒了,别再把孩子送进这样的“牢笼”;教育部门也该行动了,别再对类似学校放任自流。

@人民网蒋萌:媒体在报道少年犯案例时,常提到一些孩子有网瘾,再加上留守儿童、父母离异等情况,没人管、少人疼的孩子容易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求精神慰藉与刺激。无心学习、没钱上网、被别有用心者诱惑利用,一些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相对而言,被送到戒网瘾学校的孩子,还是有家人想管。不过,某些家长确实对有网瘾的孩子束手无策,社会上也缺乏正规的、专业的心理疏导与矫正机构,反倒是很多“野路子”、根本没有办学资质的所谓戒网瘾学校粉墨登场,瞅准“商机”大赚钞票。在某种程度上,这反映出良币匮乏,劣币大行其道。换言之,专业性戒网瘾研究不足,正规医疗机构心理门诊低效,公立学校习惯把问题学生“踢”出校门,使一些家长“病急乱投医”--哪怕心怀顾虑,还是不得不把“管不了”的孩子送到自诩“能管”的戒网瘾学校。孩子出现问题,很可能表明家庭内部存在问题,折射出学校教育与社会矫正有缺憾。只有正本清源,才能减少悲剧。

@新京报午光言:从法律层面讲,限制人身自由有着严格的法定适用条件,像刑诉法所规定的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就连公权机关都不得随意行使,何况是这类资质不明的机构;而对那些青少年施暴,也明显涉嫌虐待。

有网戒机构或许以家长认可为由予以推脱,但侵害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无论如何都不可胡作非为。201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就发布专门报告,详细分析了网戒机构矫治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矫治机构的资质认证混乱、师资力量良莠不齐,矫治机构管理混乱,矫治理念单一、方法合理性不高等等,处处点中网戒机构要害。

2013年,有关部门下发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提出要“提高网瘾干预及控制能力”,包括积极研究网瘾干预机构的性质,通过立法明确设置条件和管理规定;依法建立监管制度等。但时至今日,立法对此仍是空白,设置条件仍不清晰具体,由此造成网戒机构五花八门,有的是教育部门批准的民办教育机构,有的是劳动部门审批的社会类培训机构,有的是工商部门批准的公司培训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对网戒机构的监管存在空白就不足为怪。

破解网络成瘾问题需要综合治理,规范网戒机构已刻不容缓。最起码应尽快明确网戒机构的设立条件和管理标准,以免“鱼目混珠”。不管网戒机构属于何种性质,都必须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行事,绝不允许以侵害他人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为手段,否则该取缔的要取缔。其次,要明确网戒机构的监管责任主体,在多头审批并存的当下,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严格履行监管责任,监管不到位的,应予以问责,这是权责对等原则的必然要求。而针对“少女弑母”恶性案件背后被曝出的网戒中心之乱,监管溯责不可轻纵:只要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和虐待、故意伤害等行径坐实,就应追究责任,还要基于这些可能的“案底”,对涉事院校资质重新评估,最终以严肃追责为网戒机构监管立起标杆。

@华声在线丁慎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发现,人们对自己的家人往往耐心不够,可谓是“爱之深,恨之切。”许多出色的老师,可以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却难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过高而又缺乏应有的耐心。心里太希望孩子现在能学好、将来能有所作为了,于是难免操之过急,少了应有的耐心,多了几分“恨铁不成钢”的情怀,以至于有时对孩子说出的话言不由己,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自信和追求上进的动力,甚至破罐子破摔。这世上从来就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

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看重孩子成长的结果,忽视了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国父母看重的这个结果不是别的,就是孩子每次考试的成绩,就是怎样能比过人家的孩子。但家长很少注意孩子成绩背后的过程。而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是,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就只好用一生的时间去耐心面对失败。

经济学家周其仁在谈到当前的一些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时表示,“我们现在很没有耐心,总希望一开枪就倒地。急,就容易‘病急乱投医’,一个方子还没起作用,第二个又下去了。要方子下去、收了效、再开方子,病人就会听你的;一个方子下去,没见效,他以后不听你的了。”这话也可以看做是对家庭教育的劝告。

愿天下父母在养育孩子、教子成才的过程中,能多几分耐心,多一些理解和智慧,能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孩子教育培养成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搜狐朱珉迕: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接触新事物快,自控力往往较差,一些在家长看来不良的爱好,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教育和对话。但中国式家长往往习惯于“以暴制暴”:孩子老上网,就是“网瘾”,就得打得治;孩子情窦初开,就是“早恋”,就得偷看他/她的日记,控制他/她的社交。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欠缺对孩子自尊心的尊重和培养。等到孩子真正成为所谓“问题青年”时,孩子往往已经自暴自弃,丧失了自尊心,对一切无所谓,这个时候再教育、再对话,无疑增加了重重阻力。

要教育“问题少年”,首先要教育“问题父母”。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父母是否能够以身作则,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父母是否能够平等地与子女沟通对话,这些都是中国家长亟需补的一堂课。就像中国家长对待“早恋”的观念,许多家长将孩子青春期懵懂的、很美好的对异性的欣赏视作洪水猛兽,刻意压制甚至阻挠他们的正常成长--正如黄磊在接受采访时说,“早恋”这个词本身就很混蛋。

回到少女弑母案,悲剧已然发生,反思不应终结。教育部门应该规范我们的教育机构,让这些摧残青少年的所谓“成教中心”、“网戒中心”没有生长的土壤。我们的老师除了为升学率做点贡献,除了培养几个清华北大的“好学生”,还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树人、成人。

我们的家长们,则真的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了。记住,学会对话、学会沟通,学会尊重。

华图解析:早在此事件之前,“网戒学校”这样的奇葩机构及其非人道的“治疗”手法就已经被公众所诟病。最着名的莫过于山东临沂杨永信和他的“网戒中心”。就这个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集中营”的网戒中心,打着帮助和教育“问题少年”的幌子,将电击、体罚、人格侮辱、限制人身等手段用在一个个花季少年的身上,这样的学校分明是阴森森的地狱。

不得不说,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念习惯于给那些学习成绩差、接触社会不良人员、有某些不良习惯或只是调皮捣蛋的青少年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学校将这类青少年丢给家长,不懂教育的家长除了打骂,在走投无路时则会相信所谓“网戒中心”、“青少年中心”。

送孩子进网戒学校,也许出发点很好,也是为了女儿好,但是真的对吗?如此暴力相加,不是故意激化矛盾吗?毕竟,陈某不是三岁顽童,而是十五六岁有明显自主能力的人了,这样的爱哪怕有再好初衷,效果也必然适得其反。

必须提及的是,现在的孩子,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宽阔视野决定了他们不会甘受摆布。家长如果再迷恋“打你是为你好”的暴力思维,只会使矛盾白热化。同时,因为网络发达、电子工具多元化,现在的孩子又容易沉湎于个人世界,无兴趣也无需与父母交流。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暴力相加,而是找到方法同他们平等交流,理解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公务员面试热点:“弑母少女”警示教育课不能缺席

16岁的黑龙江女孩陈欣然于2016年2 月26日被“设套”抓进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四个月后,她离开了这所标榜为“问题少年纠偏”的学校。9月16日,她的母亲被绑致死,她成为警方悬赏的在逃嫌犯。次日,她向警方投案自首。(9月22日澎湃新闻网)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