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就业

公务员面试热点: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真的就不好吗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面试热点,公务员,毕业生慢就业,公务员面试热点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随着大学小鲜肉的“上架”,已经“下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都已经离开了学校,并且大部分走上了工作岗位。不过,在这群毕业生中,也有不急着就业、不打算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他们选择暂时旅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在家思考人生下一步轨迹。这样的一群人,被称为“慢就业一族”。(9月6日 新华网)

最近,校园招聘将迎来高峰期。有数据显示,预估届时将有1000万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不过,其中一部分人并不着急就业,而是选择暂时游历、陪父母、了解市场等,成为“慢就业一族”。(10月2日光明日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光明网熊丙奇:事实上,针对“慢就业”提出的高质量就业要求,教育部门和高校更应改变目前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短线思维,从长远角度系统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当下,我国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都在抓大学毕业这一关口,但由于没有解决大学生培养质量和个性化指导服务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一年难甚一年。

在笔者看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根本的措施有二。

一是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有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能办学定位模糊、办学千校一面,无论是人才培养质量还是人才培养结构,都和社会需求脱节。这要求政府部门放权,把办学自主权交给高校,同时对高校办学实行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而不再是行政治校、行政评价。

二是大学转变急功近利的培养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长远成长。要建立起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纳入学校办学的新体系,对已经毕业的校友,通过完善的校友网络提供持续的学校服务,而不是只关注毕业时的学生就业率,学生一离校就“人间蒸发”,母校与之没有任何联系。学校严控教育质量,要求每个学生达到学校培养标准方可毕业,毕业后长期跟踪服务,这是国外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学校品牌,增加受教育者对学校满意度,获得高额校友捐赠,社会捐赠资金和校友捐赠资金成为学校重要办学经费的重要原因。

@人民网白龙:事实上,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毋宁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本身无可厚非,也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看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就业的“快”与“慢”之所以备受关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我们在就业观念上的焦虑心态。对高校来说,这种焦虑感的重要来源,就是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法,即采用毕业时间一次就业率和毕业当年年底就业率,使得大家都为就业快慢而烦恼。这一统计方法在提高就业积极性、督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有其积极性,但无形中也放大了焦虑心态。不时见诸媒体的高校就业率“注水”或“造假”现象,不得不说和就业率这个“硬杠杠”有莫大关系。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比如,能否参照国际标准,采用毕业后一定年限再统计就业情况的办法,让不管是“慢就业”还是“快就业”,都是“好就业”?又如,一些用人单位能否刷新观念,消除各种或隐或显的就业歧视,让毕业生们在更加公平的起跑线上竞争?等等。这些与其说是大学毕业季面临的困惑,不如说是给全社会的一道考题。

@蒲公英评论网程骞:对于“慢就业”现象,社会舆论不太认可,有网友甚至批评说这是为“啃老”找借口,是大学毕业生懒惰和就业能力欠缺的表现。其实,应该辨证地看待这一现象,不能一味地指责。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宅”在家里,不学习也不做事,不跟家人交流也不跟外界往来。这的确是可怕的“啃老”,这样的小青年在思想认识上或心理上多少有点问题,理应受到批评。还有的大学毕业生一心想成为体制内的一员,年年考公务员、事业编,三五年过去仍然没考上,但仍躲在家里复习备考,这样的“慢就业”也有问题,其就业观过于单一狭隘,花这么长的时间在家复习不如边工作边复习备考,长期“赋闲在家”实在是虚掷青春韶华。

上述两类情形的确涉嫌“啃老”,不宜提倡和效仿,有志青年应该自觉抵制。但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年轻一代的就业观也在慢慢改变,有的不再恪守“毕业即工作”的传统模式,而是更多地考虑就业质量。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家人又支持,自己的确又是本着提高就业质量的目的,那么这样的“慢就业”就应被宽容和理解,他们“慢就业”的效果也值得期待。

在国外,“慢就业”不是什么新闻。国外大学有“间隔年”的传统,即大学生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而是用一年的时间各处游历、做志愿者等,从而丰富阅历、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并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人生规划。显然,这样的“慢就业”就不是浪费时间,一年的阅历会让刚毕业的大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短长,更好地熟悉社会、感知生活,更科学地规划未来的职业。有了长期的思考和经验准备,一旦入职往往也适应得快,就业质量比较高。

“慢就业”在国内还是新鲜事,因不合传统,家庭和公众接受的程度较低。但不妨辨证地看待这一现象,对分明在“啃老”的做法要反对,对为追求就业高质量的“慢”则应理解、包容和支持。

@中国青年报:考上大学、直至毕业,他们才觉得身上的绑带彻底被松开,而一个被捆着长大的人活动手脚也需要时日。他们不想再被约束也是自然而然,放松、思考,不着急工作,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并非全都是消极的成长。许多人学钢琴小提琴虽然为了考级,但音乐鉴赏力已经形成;学画画为了考证,但是艺术的种子从小种下才能开花;他们会享受生活,他们会创造娱乐……这些也是人格完善、健康成长的基础。

大自然需要休养生息,草原轮牧、森林禁伐都需要如此,在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幸福感需要提升的今天,让这些主动选择“慢就业”“缓就业”的学生放慢脚步,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态度。国家需要丰富的社会供给、高精尖的科技设备、优质的基础设施,也需要文学、艺术、教育、哲学思想、完善的社会管理、相对合理的社会福利等其他软实力的提升。

当然,如果只是把父母当做银行,不思进取,不对家庭和自己负责,无限期“啃老”,这类年轻人不能得到任何人的宽容和理解。

对于那些需要用工作来解决生存的学生,还是要实事求是,弄清楚自己的特长是什么需求是什么,现在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此才能安心开始职业之旅。而广开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政府和学校责无旁贷。

@长沙晚报苑广阔:对于这种新的社会现象,有人可能觉得无法理解,因为在多数70后、80后看来,毕业之后马上找一份工作,然后开始人生的积累与发展才是人生正途,不就业而去游学、支教甚至什么都不干,这不是游戏人生、浪费生命吗?但是“慢就业族”却并不这么看,他们有人觉得“一入职场深似海”,一旦就业,以后再想出来就难了,所以还不如趁着没有正式就业的时期,把一些未了的心愿完成,以免人生留下遗憾。

而还有一部分“慢就业族”,并非是拒绝就业,而是不想仓促就业,他们需要一些时间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便就业的时候能够一步到位,而不是频繁跳槽,这样才有利于自己人生与事业的发展。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充满理性和长远眼光的就业理念,并没有什么好指责的。

不过也有人抛出了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慢就业族”不就业、不工作,那么他们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如果“慢就业”成了“啃老”的代名词,那自然没有什么值得肯定与赞赏的。而实际上除了极少数家庭条件优越的“富二代”外,绝大多数“慢就业族”并没有“啃老”,他们“慢就业”,但并不代表没有收入。比如有人借着出国旅游的机会做代购,然后用赚得的收入继续旅游;再比如有人在徒步全国的过程中依靠打零工的方式,边赚钱边寻找“诗和远方”。

从这个角度来说,“慢就业族”不是完全不就业,只是拒绝到一个单位、一个企业过那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从根本上来说,这反映了社会的日益多元与包容,他们的选择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到了这种选择带给自己的人生幸福与意义,而且也无碍于社会与他人,那么这种选择就是值得尊重的,至少也是应该被宽容看待的。

华图解析: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以理性包容的眼光来看待。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应届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长远的计划,比如准备创业、准备公务员考试、参加技能培训,或是准备考研、出国留学、入伍等,所以他们不是急于就业而是再进行一番沉淀;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则是为逃避就业压力,或者对前途一片茫然而不愿就业。

不管是什么原因,“慢就业”的出现都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改变,他们的选择也比以前更多了,很多大学生也在更多地考虑职业长期发展和就业质量。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出现“慢就业”,对于充实个人能力或经历大有好处,还可以缓解当下的就业压力。不急于就业、暂不就业不是不准备就业,而是为了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那么,在舆论一直关注强调就业率的氛围下,应该积极适应这种变化。

一方面,高校要积极肯定毕业生灵活的就业模式,不以“就业率”论英雄,消除“慢就业”影响高校就业率的顾虑,形成新的共识,理性客观看待毕业生的“慢就业”。就业工作从以就业为主转向多元化就业并重。另一方面,针对“慢就业”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对备考的和出国深造的学生,积极提供支持、帮助;对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招聘活动,尽可能多提供用人单位的岗位信息;对找工作缺乏自信、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帮助引导这些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人才市场的变化,放低姿态,从基层做起,从而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升竞争力。

此外,大学毕业生也应该尽早树立起自己的职业理想,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样未来的发展之路才会更加顺畅。总之,要通过多方努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就业。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2017国考面试热点:要正确解读教师资格打破“终身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评估报告近日公布。报告指出,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提高了教师准入门槛,破除了教师资格终身制,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在全国,目前已有22个省推行。请谈谈你的看法。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