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社会

国考面试热点:要正确解读“一人闯红灯全家学交规”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为确保电动车安全有序行驶,近期,三亚交警对电动车行驶机动车道、闯红灯、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持续整治。8月10日下午,三亚交警采取新的办法--便衣蹲点采用执法记录仪对交通违法行为人进行曝光,并前往闯红灯行为人家中,对闯红灯者全家开展交通安全教育。(8月17日澎湃新闻网)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拂晓新闻网张绪才:众所周知,我国的法律法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罪责自负,不连累那些与犯罪分子仅有家庭、亲戚、朋友、邻居等关系而并没有实施共同违法的人。三亚交警试图通过“全家学交规”遏制电动车交通违法行为,首先就是在搞责任连带,这是治理思维、治理方式的倒退,只会损伤法制的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

诚然,良好的交通秩序需要共同维护,“一人闯红灯,全家学交规”或许能产生一定的实际效果。然而,法律义务是通过法律明文设定、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存在的义务,不得作扩大推定。

不难看出,三亚市实行“一人闯红灯,全家学交规”,其根本用意无非是要将交通违法整治的触角伸向家庭,加大源头上预防交通违法的力度,其主观愿望并没有错误,但是具体操作方法却过了头。家庭成员有互相提醒的责任,但没有为某一个家庭成员的交通违法行为共同“背锅”的义务。

对于交通违法行为的治理,是需要依靠群众参与,但不能强加于群众。三亚市交警在整治交通违法行为中实行“一人闯红灯,追你到家里,全家学交规”,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却显然是在无限制地增加家庭成员的义务,实质上就是推脱自己的责任,也存在“懒政”和“知法犯法”之嫌。

@红网薛家明: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是城市交通的一大顽疾,它不仅人为制造、加剧拥堵,更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据统计,2013年沈阳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452人,其中37%的致人死亡交通事故是由行人闯红灯造成的。“闯红灯”之害,可见一斑。相关部门确实有必要从严管理,有效遏制行人闯红灯、乱占机动车道等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路安全状况。

然而,三亚交警推行的“一人闯红灯全家学交规”政策,却是在闯法律红灯。此外,“一人闯红灯全家学交规”还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在行人闯红灯后,交警不仅要求“全家学交规”,而且还会在其住宅附近布置交通事故案例展板。交警部门的初心,无疑是教育公众遵守交通规则。但这也无形中将闯红灯者公之于众,让闯红灯者时刻背负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污点。比如,“很多被处罚的当事人表示以后遵守交通法规,不再做让邻居和单位同事瞧不起的闯红灯违法行为。”闯红灯者回头,并不是真的知错,而是怕“邻居瞧不起”。

可能有人会说,“一人闯红灯全家学交规”是为了剔除不安全因素,让公众的出行更安全、更通畅。因此牺牲家属的部分权益,也应该被理解。显然这是在狡辩。试问,我们为治愈闯红灯,而给闯红灯者制造更大的心理阴影,这合适么?更何况,执法权不受节制后患无穷。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的出行方式日益多样化、便捷化,这是时代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交通文明却相对滞后。机动车抢黄灯、遮挡号牌,行人闯红灯、乱占机动车道等交通顽疾,时有发生。相关部门确实有必要重典治疴,但出重典不代表以暴制暴,搞连坐式执法,更不代表制造无效条文、闯法律的红灯。否则,就可能是以关爱的名义,给闯红灯者制造无端的伤害。闯红灯是交通文明缺失的外在体现,而培育交通文明不仅要靠重典治疴,更需和风细雨地引导。

@搜狐:有媒体在报道此事时所用的标题--“一人闯红灯,追你到家里,全家学交规”,可能会让一些人产生误解,以为个人闯红灯之后,家人要承担某种“连坐”责任。实际上,交警针对闯红灯者的家人上门普法并不是一种处罚问责措施,而是一种道路安全教育手段。《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应当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并模范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据此,交警向公民普及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既是权力,也是义务,三亚交警对闯红灯者上门普法,在其家中开展道路安全教育,符合法律精神,是一种教育善政,彰显了教育主动性,彰显了教育责任感,并不是“连坐”,也不是乱作为。

一般而言,闯红灯、乱穿马路等违法违章行为既暴露出行为人个人法律意识、道路安全意识的淡薄,也暴露出行为人家庭集体法律意识、道路安全意识的淡薄。尤其是经常闯红灯、乱穿马路的人,他们的家庭也往往缺乏一种懂法守法的环境和氛围,缺乏对道路安全规则和底线的敬畏,如果只对行为人个人进行教育或处罚,教育纠偏效果有限,即便取得一定效果,也很容易负面反弹。而交警对违法违章者的家庭成员进行集体教育,向他们宣传讲解法律法规,给他们播放交通事故的案例视频,让他们知道闯红灯等行为的风险和危害,能够让家庭成员都产生触动,都受到教育,使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底线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集体提升,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监督,相互提示,相互教育,相互促动,有助于形成一种良性的家庭守法氛围。这样的集体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骑电动车闯红灯者为对象,对症下药,开展入户教育,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也需要交警付出更多努力,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值得点赞,也有推广的价值。

@东方网陈海荣:不只是海南三亚,相信许多地方的市民都能感受到,不守规则、胡乱行驶的电动车,已然成为一种防不胜防的闯祸源头。就三亚来说,交警部门之所以独出心裁,不厌其烦地用跟踪追“学”来让违法骑行者多长“记性”,无非是在硬梆梆的常规处罚之外,再添一种人性化的谆谆善诱新招。事实上,从安全展板上看过血淋淋的事故画面后,多数被上门“罚学”者都意识到了闯红灯的危险,并且心甘情愿地写下“认错书”表示再不去犯。

交警跟踪追“学”别讥“连坐”施教。听起来,“一人闯红灯,全家学交规”的说法,的确显得有懈可击、有疑可质。然而,假如把同样的宣传教育放到街头,人们还会吹毛求疵地称这是强行灌输么?可见,这里的“全家学”或“全单位学”,其实并不存在“连坐”问题,反倒是用身边的事例,进一步加深了其他人要引以为鉴,时时处处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的安全意识。

电动车任意闯红灯,既是一种害人害己的交通违法行为,同时也对提升城市的文明宜居形象十分不利。而归根结底,做到全社会的重视文明行车和安全行驶,恰恰也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换言之,街头巷尾的电动车越来越循规蹈矩、礼让三先了,城市中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就会越来越佳,那些祸起闯红灯的悲痛一幕,也会离人们越来越远。

交警严查酒驾,现在还敢酒后驾车者已寥寥无几。同理,三亚交警为治电动车闯红灯顽疾而推出跟踪追“学”,显然也需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据悉,三亚交警这一新举措见效明显,很多被处罚的当事人表示以后对交通法规要牢记于心,不再做让邻居和单位同事瞧不起的乱闯红灯者。那么,为夯实文明守法的交通意识,这种创新招数就更是不能浅尝辄止了。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领域学者罗智敏教授:对当事人单位和家人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并没有任何的惩罚措施,不是行政处罚,不存在所谓“连坐”的问题。但从行政法角度来看,三亚交警为治理电动车交通违法的执法创新行为部分违反了“依法行政”的原则。首先是交警“便衣执法”值得商榷,《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第二十五条规定“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执法应当按照规定穿着制式服装,佩戴人民警察标志”。而且交警作为公安的一部分,也需遵守《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着装管理规定》第三条“除规定情形外,公安民警在工作时间应当着装”。而三亚交警便衣执法是否可适用第四条“其他不宜或者不需要着装的情形”,有待商榷。

其次是曝光式执法的合法性面临质疑。上述事件中,三亚交警部门联合了三亚电视台、三亚日报等媒体一起追至闯红灯当事人家中,实质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限缩,也显示出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的倾向。

再次是程序合法性存在质疑。追踪到家、写“悔过书”,已经对当事人名誉、荣誉和精神造成损害,属于行政处罚中的“申诫罚”。既然是行政处罚,必须符合一定的法律程序。跟踪到家再处罚,应该有《行政处罚决定书》并交付当事人,当事人还应有申辩的权利。

华图解析:闯红灯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根除,极为考验执法部门的智慧。三亚此举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同时改变简单处罚的做法,强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新办法既是执法方式的创新,又不增加居民负担,然而这样一项初衷极好的办法,在舆论场上却未激起太多积极回应。更多的人对“一人闯红灯,全家学交规”持批评态度,为数不多的支持声音也仅限于批驳过分偏颇的意见。

大家都知道,任何政策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长期执行,许多报道简单将其同三亚市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双修”“双城”建设联系起来,这就给人一种印象:严苛的交通新规只是短期突击的产物。如果缺乏长期的时效性,那么大费周章的新办法对普通群众显然只是负担。要消除这些疑惑,既需执法部门尽快拿出一套长期整治方案,更需相关部门多加利用媒体,以正视听。

其实,经常闯红灯、乱穿马路的人,他们的家庭也往往缺乏一种懂法守法的环境和氛围,缺乏对道路安全规则和底线的敬畏,如果只对行为人个人进行教育或处罚,教育纠偏效果有限,即便取得一定效果,也很容易反弹。而对违章者的家庭进行集体教育,能够让家庭成员都产生触动,都受到教育,有助于家庭成员间相互提示,相互促动,形成一种良性的家庭守法氛围。因此,这样的教育不失为一种对症下药的有益尝试。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公务员面试热点:名牌包免检,还能保障地铁安全吗

28日上午,一则标题为《南京地铁9月1日起全线安检,名牌包免过安检仪》的新闻,引起了不少网友和市民的质疑,认为地铁方面存在歧视。对此,地铁方面解释称,“名牌包免过安检仪”并不是说免检,而是不强制一定要通过安检仪,可以采取开包检查的方法进行人工安检。(8月2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