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文化

面试热点:浙江清理地名,加强文化保护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面试热点,公务员,浙江清理地名,公务员面试热点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近日,浙江全面启动地名文化保护和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行动,预计明年6月完成,那些“大、洋、怪、重”的地名将被“拉黑”。据浙江省民政厅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此次清理整治的重点是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处存在的“大、洋、怪、重”(刻意夸大、崇洋媚外、怪异难懂、重名同音)等不规范地名。(5月18日《京华时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北京晨报袁浩:从主观上讲,不少地方“任性”地更改地名,主要原因是畸形的政绩观作怪,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逐GDP,但根本来说,地方频频“任性”改地名,还在于对地名的更改缺乏刚性约束,任何人都不必为“任性”改地名行为承担责任和后果。这使得地方政府特别是个别主要官员在改地名上拥有很大的权力,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完全看个人想法,根本不考虑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地名的更改,需要慎重,需要规范。笔者以为,遏制“任性”改地名行为,需要多一些硬性约束。首先,目前迫切需要做的是通过法律与制度加强对地名的保护,对随意改名现象进行约束,即便允许改名也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更改标准,实行申报、论证、批准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地名命名更名专家论证制度,把地方权力改地名的“任性”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其次,对于“任性”改地名行为要追究责任,既要追究地方政府决策者的责任,还需要追究审批部门的责任。第三,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百姓最有发言权,要充分尊重民意,放开地名变更的公益诉讼、行政诉讼,允许市民就“任性”改地名行为提起行政诉讼,依靠司法制止“任性”改地名。只有让制度的刚性约束显出威力来,“任性地名”的问题才能得到遏制。

@宁波晚报胡艺:表面上看,一些乡土地名与“高大上”比较遥远,从字面上看,没有多少高深的文化气息,但是土地名中有时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更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每个约定俗成的乡土地名背后往往记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民俗,或者藏着某个故事,纪念某位志士仁人,这些地名可能演绎着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变迁过程,也是若干年后的城市之根。像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杭州、成都的巷,武汉的“墩”、“沟”,一直保留至今,能唤起人们多少记忆?留下多少美丽的传说?地名文化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组成部分,其内在魅力与历史渊源远非稀奇古怪、崇洋媚外的名称所能承载的。

如果城市在地名命名时纷纷“弃土崇洋”,若干年以后,城市拿什么历史文化留给后人?在我看来,一些地方对地名任性命名,胡乱改名,既剥夺了公众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参与权,也可能给公众生活造成不便,给城市历史文化带来缺憾。

实际上,作为公共资源的地名的命名权不应唯行政命令是从,而应属于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地名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应该因地制宜、顺其自然,还要便于记忆,符合公众的习惯。如果一个地方的新地名一味摆脱“土气”,名称固然很洋很现代,但是内涵很俗很空虚。人们行走在路上,总会觉得这座城市、这条街道缺少点什么。

@钱江晚报七贤:我们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里惟一一个文明没有断层的。地名是星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风土、人情、环境变迁。一个地名,往往就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历史。古都之一的杭州,凡是带街、署、库、司、营的里弄,都跟古代的官署、军营有关,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光景,而地名里带寺庙、道观、祠庵的,很容易勾勒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东南佛国盛景。岳家湾,是岳飞平反之后后人居住的地方,设想一下,如果把这些地方改成建设街、公园路,会是怎么样的感觉?

这样的事情有太多的先例了。29年前徽州改名黄山,至今让海内外多少心惋惜。一个徽字,包含多么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多少人魂牵梦萦,所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改成黄山,虽然一座天下雄奇大美的山瞬间浮在脑海中,但离徽州文化毕竟差之甚远。而襄樊改回襄阳,则是地方改名的一段佳话。襄阳是个承载着光荣历史的地方,南宋末年的襄阳保卫战艰苦卓绝、气壮山河,千百年来都是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举世闻名,改回旧名,延续了文脉,连接历史。

最近三十年来,我国已有6万多个乡镇名称和40多万个村落名称被废弃,其中很多具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渊源,无论是从历史、文化和环境的角度看,都极为可惜。民政部牵头的这次对地名“大、洋、怪、重”乱象的集中整治,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进行,短期看规范地名便于人民群众的生活,长远看有利于保护和恢复地名中的文化遗产,把地名中的文化血脉的根留住,堪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华图解析:近年来乱改地名的怪象愈演愈烈。据2014年全国地名普查发布的数据显示,自1986年以来,在近30年内,我国有超过6万个乡镇和40多万个村的名字被遗弃。其实,地名不只是地名,它往往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和当地的人文历史信息,更蕴含着一个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传统基因和文化密码。故而这些地名不会因政权的变迁与朝代的更替而轻易更改,这也是中国的千年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然而,现如今,某些地方政府为了种种原因频繁更改地名,殊不知,这种做法既丢掉了传统,也割断了文脉,是舍本逐末的短视之见。这更是让一些蕴藏文化底蕴、象征精神图腾的老地名,葬送在历史的长河里。由此可见,整治地名乱改顽疾,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有效约束乱改地名的现象呢?这就需要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问题。面对目前野蛮无序生长的乱改地名怪象,相关部门或政府官员必须秉承法治思维,审视自身的更改地名行为,自觉将其纳入法治的规范轨道。同时,监管部门也要以法治思维,对其任性更改地名之举“当头棒喝”。如此,地名管理中的“贪大、媚洋、求怪”乱象才能被有效遏制,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才不至于被人为损毁。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面试热点:天价打印费折射权力垄断下的公权力自肥

日前,有三亚市民反映称:“外面打印店打印一张A4纸才1元,而三亚市规划信息中心打印一张图少说50元,多则上百元”。记者调查发现,该中心不但未公示收费项目,而且所参照的文件已被废止。对此,工作人员表示:“一直都是这样收费的,而且墨也需要成本。”目前,三亚市物价局已介入调查。(5月15日《京华时报》)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