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8 20:00 第109期
一步之遥的明君与昏君:关键在于是不是一个“好厨子”
分享

明君与昏君往往是历史给一位皇帝的最终定义,但有这样两位皇帝,他们都是老二,他们都杀父弑兄,他们都三征高丽失败,他们都打击门阀,他们都喜欢向天下炫耀武力,他们都喜欢万邦来朝。然而,他们却一个成了万众敬仰的皇帝楷模天可汗唐太宗,一个成了恶贯满盈、罄竹难书的亡国之君隋炀帝。

明君与昏君往往是历史给一位皇帝的最终定义,但有这样两位皇帝,他们都是老二,他们都杀父弑兄,他们都三征高丽失败,他们都打击门阀,他们都喜欢向天下炫耀武力,他们都喜欢万邦来朝。然而,他们却一个成了万众敬仰的皇帝楷模天可汗唐太宗,一个成了恶贯满盈、罄竹难书的亡国之君隋炀帝。明明如此相似的两个人,最终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明君和昏君为何如此相似?

昏君杨二:导致杨广成为昏君的唯一原因就是不会做菜!

说起杨二,大家都说他是昏君,历史书上也这么说。那么,他到底哪里昏庸了?他被大家吐槽的槽点到底在哪呢?

杨广和李世民有很多共同点,而且他远不像史书上说的那样昏庸好色,相反他甚至比起李世民还要专情: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后,立马就把弟媳妇抢过来了,没事就搞一场选美大赛,找几个小姑娘充实后宫;而杨广只有几个妃子,而且和萧皇后举案齐眉,这个专情程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可以进入前十名。这一点,从儿子的数量上就能看的出来。

然而,无论我们发现他身上有多少的优点,杨广终究还是成为了昏君。是因为他开通大运河的政策不对?还是因为他继承父亲遗志打击门阀、开科举重用寒门的思路错误?亦或者开疆拓土,成就四海之君的想法有错?

可是,杨广的所有思路都被李世民完整的继承了:大运河在唐朝不断的进行维护,显然是经济的大动脉之一:唐朝的科举制度完全继承隋朝,甚至更加完善,进一步的打压门阀,抬举寒门,让更多的寒门士子有机会走上政治舞台;而开疆拓土更是李世民最大的功绩,天可汗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闪光点。

杨广和李世民都是老二,都杀父弑兄,都三征高丽失败,都打击门阀,都喜欢向天下炫耀武力,都喜欢万邦来朝。而且,他们的思路整体上是如此的一致,甚至可以说李世民就是杨广的翻版。那么,为什么翻版战胜了原版,翻版反而成了明君,而原版却成为了昏君?

在杨广登基之前,杨广显然就已经有了一肚子的计划,他在当太子期间就已经勾画好了自己的治政蓝图,在他一上台之后就一股脑的全都放了出来,简直是一口气放了无数个大招,但结果却发现这些大招产生了很严重的化学反应!

从杨广登基到杨玄感叛乱,仅仅九年的功夫,盛世大隋竟然已经民不聊生、遍地匪患、二征高句丽失败,这种状况根本是杨广难以想象的,他想不通为什么他如此用心的去治理国家却让国家越来越糟,当了十二年皇帝后,杨广终于知道自己应该不是这块料,直接撂挑子去了江都,然后再也没有回来……

可以说,杨广的思路是圣明,因为他是想要从根本上改变隋朝的现状,想要开太平盛世,但他迈的步子太大,一不小心就扯了……他一边打击门阀还要利用门阀,他一边想要重用寒门但又用高压政策去压迫民力,正是他这种冲突的举动让所有的良政在实施之中走样,让他的帝国越来越乱,最终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有时候,施政者的想法是好的,但就怕出现的问题是在施政过程中导致政策走样,这样就不再是良政,反而是成为乱政、苛政!而且,很多好的政策也需要讲究施政的时机,如果时机不对,不考虑客观条件,再好的政策也会走样,没有办法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

客观因素是施政的必要条件,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是十分重要的,而杨广这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结果自然就是超过了帝国承受的能力,最终身死国灭,更算得上是死在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之下。所以说,杨广之所以成为昏君,不是他政治斗争水平不过关,也不是他贪图享乐,而是因为他——不是一个好厨子,不懂“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以后当领导的都要先去当厨师,考核不合格直接pass掉。

正因为杨广以身作则的惨重教训,给同时期的李二很大的警醒,让他通过研究杨广的问题反省自身,于是走出了一条修正版杨二的道路,踩着杨广昏庸的名头打造了自己明君的光辉。有时候,明君和昏君就是一步之遥,而决定这一切的,却跟他们是不是一个好厨子有很大的关系!

这个版本的杨广演的完全走样,纯情的杨广去哪了?

明君李二:升级修正版的杨二,关键是有好厨艺!

李世民一直走在追赶隋炀帝杨二的道路上,而且有着杨二作为反面教材,李二走的很是顺畅。

比较李二和杨二当皇帝之前的道路,李二打败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而杨二也同样有着平陈之功,当然,李二是真正懂兵法的,杨二只不过是当了一个总指挥,可见李二在这一点上比起杨二升级了,然而这种升级的效果在面对高句丽的时候却没有什么卵用,遭到了和杨二同样的待遇——三征高句丽失败!这两个人貌似天生带着对高句丽的DeBuff,一碰到高句丽就怂了。

当然,李世民毕竟是结束了乱世开启盛世的君主,在他统治期间处于一个勃发的时机,从乱世转入治世,其中不仅彰显出了他的施政能力,更体现出了他对于时机和政策的把握能力。

总的说起来,李世民和杨广两个人相比较,要是找对象自然杨广更好,有才华,会写诗,人也专情。而李世民好色,脾气暴,还薄情。但当皇帝毕竟不是找情人,关键还是看业绩。

李世民在治国上修正了杨二犯的错误,把杨二未完成的事业继续进行下去,最终成为了一代明君的典范。只要你干得好,你犯的错也就都能被忽略!

可以说,杨广的政策是在李世民的手里真正起到作用的,杨广是设计者,李世民是实施者,他们才算是政治理念的继承关系,这也怪不得这两个人性格这么像了,杀父弑兄的活都一样干。

政治理念一脉相承的两个人,同样站在施政帝王的位置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一个成为了罄竹难书的昏君,受人唾骂;一个成为了千古明君,捧上圣坛。这其中根本原因就是施政方法的区别导致的。

明君李世民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同样是善政,但却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这对于施政者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只有不人云亦云,通过实地考察之后才能选择实施政策,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所有政策一股脑的推出来,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所以说,李世民这一个升级修正版杨二真正能够成为明君,就是因为他学会了一手“好厨艺”,掌握了火候,明白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这才在治国上无往而不利,成就一代明君!

“好厨师”李世民

结语

想要当领导,就要有领导的能力。施政水平就是考验一个领导工作能力的考核标准,只有贯彻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厨师理念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说,当不了好厨师的公务员做不了好领导。想要当领导,先学做菜去吧!只有修炼好了一身“好厨艺”,才能成为“好厨师”,得到政绩斐然的结果。

观点市场

你认为“好厨艺”决定是否成为明君的说法合理吗?

  • 0
  • 0
100%
 
0%
 
0条评论我有话说......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
    王南南

    本期评价

    0 0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