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给定材料:

材料1:

在第2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揭晓的2004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榜单上,我省有26家民营企业榜上有名,其中前10名中,我省更是占据着7个席位。

2004年1至6月份,我省个私企业共实现总产值4594.46亿元,销售总额及营业收入3817.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77.84亿元,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0.96%、25.49%、24.58%。据省工商局提供的数字显示,五年来,全省年均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4.3万户、新发展私营企业4.03万家,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在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的浙江省,GDP的71%、就业的90%、税收的60%均源自民营经济。

材料2:

随着经营事业的扩展和与资本积累同步增长的社会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反哺社会的重要性,纷纷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2003年杭州富阳一位低调的企业家一下子拿出1000万元捐给当地教育部门。在浙江中部小镇横店,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横店集团董事局主席徐文莱不仅办企业吸纳大量当地农民就业,带动老百姓一起走致富道路,还为当地老百姓建起了高中、大学。

材料3:

民营企业往往是家族企业,家族化经营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引入优秀人才比较困难。而企业又要发展壮大,急需人才加盟,此时只有从家族内部挖掘,结果家族中一些资质平平、能力一般的人进入企业管理层。尽管这些人不比其他员工的贡献大,甚至还要小,他也会因自己的特殊关系而争权夺利、不干实事,颐指气使,自封“元老”,养尊处优并要获得超额利益,这对执行企业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打击很大,会严重影响到非家族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西子联合控股公司董事长王水福表示深有感触:民营企业素有“机制灵活、产权明晰”的特点,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家族情感”“家族矛盾”往往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使企业继续保持强劲的活力,就必须适应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适时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材料4:

浙江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每年有几十亿元的产值,为了实现企业更高的发展目标,该企业前几年每年引进100名本科(本科以上)大学毕业生,但今年企业不得不调整了这一引人计划,因为前几年引进的人才有一半多“跳槽”了。位于台州的飞跃集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缝纫机生产企业,但企业近年来的人才流失率达30%以上;而另一家生产医药的企业,人才流失率竟达70%。很多企业家都表示,人才难留,花了不少时间培养出来的员工,经常一走了之。

材料5:

时至今日,民营企业在电力、煤气、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和金融、保险、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仍然受到限制。在调研的企业样本中,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数量很少,有些行业则根本没有,民营企业当然难以在这些行业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在市场准入方面长期存在的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性政策,与外资在很多方面享受的“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相比,其歧视性显得更加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80多种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个,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个,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1个。即使是一些已经放开的行业,民间资本进入的相关配套政策也没有落实,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材料6:

我国的资本市场建立初期,即以服务国有企业改革为主要目的,在对发行、上市进行审批时,民营企业几乎不可能得到指标。近年来,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增加也大多是通过“买壳”实现的,企业债券更是极少数国有大企业的“专利”。

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后,商业银行基本收回了基层支行的贷款审批权,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当前,主要以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在资产的规模和质量、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上都远远不能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这种情况事实上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真空地带”。在国家统计局对浙江民营企业的一次专项调查中,有45.7%的企业认为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融资困难,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材料7:

大量的浙江民营企业源于小型的社队企业、集体企业或家庭作坊,开始时只有为数不多的普通劳动力,缺乏资金和技术,所从事的都是简单的加工行业。后来,虽然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对最初的产业选择路径的依赖使得大多数民营企业都仍然以这些初始产业作为主业。企业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主要是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在去年一季度的出口中,一般贸易占九成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仅1.05亿美元,低于全国26个百分点。权威人士曾形象地指出:“浙江的企业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核心竞争力不强。”

材料8:

在已进行的全国三届“中国名牌”产品评定中,浙江省共有50个产品品牌被评定为“中国名牌”,浙江“中国名牌”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5%,位居全国前列。然而还是在浙江省,不少企业并不注重信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宁波的小家电、平湖的服装、慈溪的灯具、义乌的玩具……九成左右是贴牌生产。在这些企业中,量多价廉往往是他们主要的市场营销策略,为代理商、贸易商打工、做嫁衣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温州市长刘奇说:“没有贴牌生产,我们很难摸到国际顶尖品牌的生产、管理门道,但只要贴牌,企业只能是灌木丛,长不成参天大树。”

材料9:

在绍兴,人们反思欧美对纺织品接连不断的反倾销案;在温州,人们剖析西班牙的烧鞋事件;在宁波,人们说起生产成本提升,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外迁……大规模、低成本、低价格,浙货最大的优势,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材料10:

20余年的风光之后,全国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买方市场彻底取代了卖方市场,浙江经济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仅一个“先发优势”,已难以快速牵动浙江经济这列越来越庞大的列车,经济发展的“硬件”制约也开始浮出水面。

在某市,除基本农田外,可用于建设的耕地,按去年速度,再有7年,将全部用完。而在全省,土地资源紧缺现象已是普遍存在。2004年夏天为让电于民,义乌2万多家工厂一度全部停工,全国电力缺口1/4在浙江。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近年来还面临严重的“水荒”威胁,结构性和水质性缺水已经开始困扰城乡。慈溪、玉环等城市,去年盛夏高温季节,不少家庭异地大批购买瓶装矿泉水,以补充生活用水不足。

省经贸委、发改委的同志给我们算能源账:浙江的一次性能源,95%来自省外;浙江的经济还属于高投入、高耗能型。去年全省GDP增长14%,用电增加了22%。能源、资源、环境制约发展,作为资源小省的浙江,感受格外深切。

材料11:

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浙商对政府的要求也日益“苛刻”。省长吕祖善表示,浙江地方政府长期以来的“无为而治”,固然释放了民间的创业激情,但也使自己养成了“惰性”。浙江以后应像苏南许多地方政府一样,全力打造“有为”政府。省工商部门开展了企业创牌活动,争取用三年时间,在民营企业中培育1000个知名商号,1000件著名商标,30个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使浙江企业真正走上物理资本和伦理资本双重积累的正道,依靠自主知识产权抬头挺胸走天下。

已经保持了25年高速增长的“浙江列车”,究竟还能快跑多久?

第1题

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上述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

要求:

审题要点:

答题方向:一题一问,要求概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何为问题?就是材料里面出现的不好的、不足的、有缺陷的表现、现象,所以材料里涉及到的不好的表现都是需要关注的内容。具体作答时,最好是表现、原因都写。答题范围:通览全文。虽然没有明确要求,但全面、准确、简练,是概括题的应有之义。全面,就是要点尽可能的多;准确,就是找的要点要正确;简练,就是用尽量少的字数把要点表示出来,句子可以围绕关键词延伸。

解题思路:

审题过后,带着问题读材料。建议先浏览材料,根据要求,寻找材料中的“不好”(问题)材料3:家族问题。材料4:人才跳槽。材料5:发展领域和行业准入限制。材料6:难以得到资本市场和银行资本的支持。材料7:核心竞争力不强。材料8:不注重信用和知识产权。材料9:低价格低成本面临挑战。材料10:发展受到“硬件”制约。材料11:政府必须从“无为而治”向“有为政府”转变。

参考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具体如下:一、企业内部: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人才流失严重,核心竞争力不强,不注重信用和知识产权,低价格低成本的战略危机。二、企业外部:长期存在的市场准入限制,融资难,难以得到资本市场支持,能源、资源环境等的“硬件”制约。

第2题

省政府要实现从“无为而治”到打造“有为”政府的转变,下列哪些不属于打造“有为”政府的正确措施?请指出并分别说明为什么。A. 政府应该把该管的管好。比如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应该而且只能由企业自己决定;但在企业采用什么样的体制和管理方式上,一定要由政府决定。B. 政府尽可能地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倡导在经济活动中政府唱主角。C. 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自律管理。D. 营造发展民营企业的社会氛围,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使之成为各级政府的附属机构。E. 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并使它逐步占支配地位。F. 改革“审批经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杜绝乱收费和垄断部门的寻租行为。

要求:

字数不超过300字。

审题要点:

答题方向:一题两问。要求分析哪些不属于打造“有为”政府的正确措施,并进行说明。所以,答案里面应包含两块内容:一块是指出问题;另一块是进行说明,也就是解释原因。答题范围:全文。

解题思路:

此类题型是最近两年申论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且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它的作答要求与单纯的选择题不同,不是单项选择,而是不定项选择。选择之前,必须对给出的选项进行分析和比较,分析就是观察该选项的内容是针对整个材料的还是部分材料的,是明显的涵义还是隐含的涵义,是直接给出的,还是推断出的。比较就是通过对给出的几个选项进行对比,剔除符合要求的内容,找出与题干不一致的内容。

参考解析:

A、B、D、E不属于打造“有为”政府的正确措施。A项错误,企业的体制和管理方式应由企业自己决定,政府不能干涉。B项错误,市场经济下,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D项错误,民营企业应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能成为各级政府的附属机构。E项错误,虽然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性政策应该适当放松,但并不代表应使民营资本进入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或领域,并占支配地位,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或领域,公有制经济应占支配地位。

第3题

请结合给定的资料,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

要求:

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审题要点:

写作主题:要求结合给定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整个材料围绕民营企业发展展开,所以本文写作的主题应该是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写作角度:大方向上坚定支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毫无疑问的,具体行文时,可重点论述民营企业发展的意义,或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写作要求:“中心明确”:强调全文要紧紧围绕自拟的标题展开,标题就是观点,不能跑题,也不能偏题。跑题或偏题,都属于论据和论点的不统一。是文章的大忌。“内容充实”:强调一是要注意分析论证,论据要典型新颖,论证要合理周密。二是强调要联系现实,联系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写。“论述深刻”:意味着不管是论点,还是论证;不管是分析必要性,还是提出措施,都要有一定的深度。“有说服力”:意味着在展开的时候,特别是在主体段部分,说明要充分,要能使人信服。

解题思路:

大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第一段(开头):开门见山,亮出论点——发展民营经济,激发企业活力。第二段(分析):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第三段(分析):为什么要激发民营企业活力第四段(对策):如何激发活力?第五段(对策):如何激发活力?。第六段(对策):如何激发活力?第六段(结尾):收束全文,深化主题。

参考解析:

拿什么根治“中小企业病”(范文一)摘自《人民网》高利贷资金断裂、温州老板跑路、台州老板自杀……近期充斥媒体的报道再度引发公众对江浙中小企业的关注:悲观者以为这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向自主增长的有序转变,提出“中国式次贷危机”的担忧;乐观者则认为个别企业破产倒闭是正常现象,更欲以市场之名放任其自生自灭。不同认识的背后,中小企业究竟有着怎样的尴尬?突围之路又在何方?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无需赘言。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全局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从宪法对非公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的制度规范,到“新36条”对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应该说,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正在不断优化。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经济波动阶段,一些中小企业的频频破产倒闭,除了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差的因素和市场经济正常的优胜劣汰,还有其他“非常”因素的存在。事实上,中小企业面临的利润空间低、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使得它们往往格外脆弱,有人形象地概括为“中小企业病”。要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一方面固然要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按照中央的要求,实施差异化金融监管、机构信贷政策落实、财税支持力度加大等应急政策;同时也要认清“中小企业病”成因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它不仅是老板道德病、企业经营病,更是金融信贷病、实体经济病。对此,我们除了采取灵活审慎的调控政策之外,更应着眼于长远和大局,加强制度建设。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资金问题。因此,民间借贷和官方信贷对于应急状态下的中小企业,意义不言自明。只有不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保障才能从根本上纾解中小企业的种种困境。对于民间借贷而言,应该相信市场,给予其合法的市场地位。事实也证明,民间借贷宜疏不宜堵,应加强监管,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尤其在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特殊时期,更应建立风险评估、预警体系、秩序整顿等制度,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相信市场,但也不能迷信市场。在民间借贷之外,还要建立一整套应急状态下的触发机制。一旦发生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组织等便应自觉响应政府干预,按照比例、降息让利、分类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切实落实支持发展中小企业的国家战略。“民营经济成就了浙江,是浙江的瑰宝,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们。”目有疾,自当医。而这种医治,不仅要给予其应急性的资金支持,更要着力约束资金流向,规避应急贷款再次流入资本市场的风险,引导中小企业走向实体繁荣的康庄大道。由此而论,根治温州企业近年来从房产到能源再到古董的炒作之风,才能矫正被扭曲了的经济结构,才能尽量减少无谓的行政干预,才能重新提振实业起家的勇气与辉煌。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范文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在浙江经济的潮流中,成为其他各省民营企业的领军人物。但问题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接踵而至,使民营企业造成一个又一个强烈的冲击波。我认为,要发展民营经济,必须大力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在整个中国经济版图中占了半壁江山,且年年保持上升势头。而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民营企业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不可小视,它促进了我省的经济腾飞,功不可没。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榜单上,浙江省独占26家,超过了一半,而在前10名中浙江省更是独秀一枝,包揽了七家,这是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在国民生产总值超一万亿的浙江省,GDP的71%,就业的90%,税收的60%源于民营经济。不难发现,浙江省民营企业的这些数字已向世人证明,浙江省明天的辉煌离不开民营企业的支持。遗憾的是民营企业之路越来越崎岖,越来越艰难。这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总的来说,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家族内部纷争,打击了企业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二是产品的“含金量”不大;三是不注重知识产权;四是人才流动太快;五是基础设施受到限制;六是政府的不关心扶持甚至歧视思想;七是能源的缺乏等。不解决以上问题,很难预测“民企”之路还能延伸多久。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的积极扶持态度。特别是对一些“民企”的龙头支柱产业更应大力以资金、人才、技术、能源等政策方面给于扶持,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对类似产品生产的企业,可进行资源共享或实行优化组合的方法,使之做强做大,甚至走向国际化竞争道路,从而带动其他的一些小企业。但有些地方政府不但不从政策上加以扶持,还向企业来收受好处,这只会使“民企”的生存受到限制与危害,更有可能是“雪上加霜”,最终关门大吉。其次,政府不但要从物质上时时加以扶持,而且还应建立一定的机制,从精神层面对民营企业家加以激励。比如开个什么研讨会,什么经济论坛,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展望等一系列有利民营企业发展的外在环境,从精神方面燃起“民企”内心的热火,构建整个浙江“民企”平台,打造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再次,“民企”自身也应立足自我,解决自身问题。如以灵活多变的用人机制来挽留人才,打破家族观念,“能者上”,不能着让贤。如此,人才感受到了自我发展空间,实现了自我价值,想必他们也不会“一走了之”。在产品竞争力一块,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研制,拓宽产品开发的广度,不能“一棵树上吊*”,使企业不仅有传统优势项目,更有高新产品。通过此渠道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此外,政府与企业可联手到发达地区走一走,如苏南的华西村。到这些地方进行一定的交流、借鉴,获得一定的管理能力,掌握一些产业结构模式,收集一些必要的资料信息等来引导我拾民企”的良性发展。相信在政府的有力扶持下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下,只要两者团结一心,上下齐心,民营企业的活力一定能激发出来,民营经济的将会迎来新一轮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