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15联考《申论》真题标准化解析(陕西/福建/重庆/河南)

给定材料:

材料1:

2006年,时任德国驻华大使史坦泽到同济大学作报告,有沉重提问,今天您用德语作报告,在座的同学大多能听懂。如果中国的大使在德国用汉语作报告,有多少德国人能听懂?史坦泽回答:“因为我们有歌德学院,我们一直在努力,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请问你们国家为此做了什么?”

歌德学院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已有60多年的历史,它的工作是促进国外的赞许放言教学和开展国际文化合作,通过介绍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情况,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歌德学院目前已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分支机构144家,其中国外分支机构128家,除歌德学院外,西方很多国家都有推广自己国家文化的机构。英国1934年成立了英国文化委员会,是英国负责教育和文化关系的国际组织国,致力于在全球推广英国文化。目前全球已有该机构的230家分支机构和109家教学中心。法国1883年就已创设法语联盟,它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组织,旨在传播法语及法国文化,所有的法国总统都自动成为其名誉主席。法语联盟以其各级法语课程的高质量闻名于世。目前全球有1100多家机构,分布于130个国家和地区。

史担泽当时的回答深刻地刺痛了在场同济大学的师生们。“作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推广我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办孔子学院不是浪费钱,是百年大计!”一位教授发出了呼吁。


材料2:

与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向海外推广了中华文化的自觉虽不算早,但速度却也不慢。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如今,387所孔子学院和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这已然超过歌德学院60年来的建院数;公2011年,就开设各种层次汉语课程2.4万班次、注册学员达50万人,逾700万人参加上万场次文化交流活动……这项浩大工程的具体承办者就是1987年成立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严格遵循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而非中方单独行为。

年轻的孔子学院与古老的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及法语联盟相比仍有差距。歌德学院中国总院前院长阿克曼说,歌德学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开始就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现有专职人员3000人。据了解,英国文化委员会有专职人员7000多人;法语联盟有专职人员2万人。孔子学院呢?每一年,孔子学院总部都要外派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非专职人员近万人,至今仍在“抓壮丁”。25岁的北京志愿者小王,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孔子课堂教汉语,她说:“孩子们很喜欢中国老师,近年来因为报名入学的匈籍学生越来越多,教课压力越来越大,公派教师和志愿者都不是专职人员,缺乏稳定性、连续性,不利于孩子们学汉语。”

由孔子学院派到海外教学的志愿者们,现在有几千人的队伍。在菲律宾的志愿者刘先生感慨:“对于当今的中国,许多外国人的认识远远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有的只知道故宫、长城等传统符号。我们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为他们解读着水立方、调整铁路等新的符号。”在印度尼西亚的志愿者杨先生的话更是道出了广大志愿者的心声:“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因为这个梦想,我们学会了友好交流、理性处世,把悠久而有魅力的中国文化播撒在一个个学堂。”

材料3:

2010年,汉诺威孔子学院联名其他9所德国孔子学院,组织100多名德国中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临行前,一名德国老师召集学生开会,禁止同学单独进入中国家庭,问他为什么这么要求,回答说“害怕”,问他怕什么,回答说“不知道”,因不了解而误读、担忧,正是中西方交流中无法回避的现实。对很多德国民众来说,中国越来越令人感兴趣,但形象却一直“模糊,不可捉摸”。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了解甚至一些片面的印象,是孔子学院建立时面临的最初挑战。

连续四届的德国中学生赴华夏令营,已有400余在德国中学生来华交流,和中国普通民众面对面。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说,很多学生回来都有同感:去中国前,本以为中国到处都是问题,但后来发现,虽然中国并不完美,却也并非想象的那样糟糕。孔子学院致力于让神秘的中国揭开面纱。

“相互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300多年前,德国先哲菜布尼茨对中西方文化这样期待。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形象从遥远的神秘岛零距离的亲切,中国认知经济发展到文化认可,孔子学院为不同肤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互鉴、合作的平台。每年12月,全球各地孔子学院的合作大学校长和中外方院长,都要齐聚北京交流研讨带来不同国度的文化视角。孔子学院总干事自豪的说,孔子学院就是一张搬到国外的“中国圆桌”,可让各方发表不同意见。孔子学院让中外文化“对冲”、“摩擦起电”,让习惯直线思维的外国人对螺逆式思维的中国人多了一份理解,越研究,越感觉中国“挺文化、挺哲学”。

材料4:

2000多年前,一支支沙漠驼队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蜿蜒西行,他们脚下的“绸之路”改变了世界文明进程。它成为了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联系起来了,对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文明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走丝绸之路的人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张骞,没有张骞就没有丝绸之路,可以说张骞是中原第一个了解到在沙漠和高山的那一边还有一个非常兴盛文明的人。他第一次 让中原的汉帝国对外那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变道听途说为现实观察;他开辟了丝绸之路,以后的商人多是沿着张骞的路线,可以说丝绸之路就是张骞两次从西域回来之后才开始有的;从他开始,才有了真正的文化交流,经过丝绸之路,印度的佛教哲学,希腊的雕刻艺术等都传入中国,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非常大。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更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19世纪初期,尽管欧洲强权已在海上遍布,中国依然被西方认为是向往之地,是最兴旺写古老的文明,学者多认为这是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间,认为中国交易能获得巨大利润的印象。

材料5:

歌德学院像德国大部分文化机构一样,从政府得到资助,德国联邦政府年年投入80亿欧元用于文化事业,占据全部文化投入的90%以上,而来自企业的资助只有5.5亿欧元。“在美国这个数字是反过来的,10%的经费来源于国家,90%来源于市场。所以,美国人会说,实际上德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歌德学院慕尼黑总部科学与历史事件部的负责人图格斯说,他认为,文化的根基来源于文化在一个国家的合法地位,而文化的合法地位来源于“独立、远离政府、自由”这三个要素,有了这样的保证,国家为文化“埋单”的模式反而在经济危机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果大部分经费是由私人出的,像美国那样,文化会成为经济的牺牲品,比如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文化就会惨遭损失,进入寒冬,我们特别高兴的是,我们的经费是安全的。”图格斯说。

在德国,虽然国家投入经费很多,但是专款专用,不入市场,经费管理非常严密。联邦、州、地方都有文化委员会,委员会由各个党派的人士组成,他们会决定那个文化机构得到多少钱。花出去的钱做报告,经过检查和审计看其是不是在合理使用。联邦政府还有一个专门的检查资金使用的审计机构。虽然这带来了很多繁琐的工作,年月、每季度、半年乃至全年,每一个单据都要审查,对任何一笔经费的使用都要报告,对每个项目也要进行审计,但是资金非常安全,使用也很到位。

绝大部分的国家都像德国一样,设有专门统管文化事业的政府部门,但是,美国这样一个政府职能完美的国家,却单单没有所谓的文化部。总在美国看来,自有其一套贯彻政府的逻辑:他们声明之所以不设文化管理部门,甚至不制定文化政策,就是为了保护言论自由和产业自由。美国对文化产业采取的是多方投资和多种经营的方式,在文化市场的刺激下,美国的文化产品占据了国际文化贸易市场42.6 %的份额,而中国仅占1.5%。美国文化商品可谓是四处泛滥,好莱坞的大制作电影、福克斯的电视新闻、MTV频道的流行音乐、《时代》杂志封面、ESPN的体育直播、广告形象和包装形式、牛仔裤风格……这些都被打上了“美国制造”的商标,而且,这种文化商品的传播又跨越了地域时空的限制,在地球卫星的覆盖之下,五大洲的每个角落美国文化都能达及。美国的电影产量仅占全球的6%,而市场占有率却高达80%。美国非常擅长在电影中输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功夫熊猫》中富有中国元素的“熊猫”、“功夫”,一经好莱坞文化商人改造,在创造出巨额利润的同时,也悄悄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输送出去。相比之下,国内某些电影惨遭诟病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其一味迎合国外市场,有贬低甚至丑化中国形象的嫌疑,中国电影所传达的内容与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精神面貌不慎符合。

材料6:

深圳曾经被叫做“文化沙漠”,但今年来深圳的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深圳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31.3亿元,占全市GDP的6.5%。在全国,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广泛受到欢迎。在全国,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广泛受到欢迎。2005年9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作为国内首个开设传统国学教育的学院,这些年的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弟子规》等书也开始作为许多幼儿园的必读教材及中小学课外阅读的优秀读本。这种变化,折射出了国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更新。某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评论道:“只有从国内基础文化建设开始,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从根本上获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才能使本国文化声音不湮没,文化精神不迷失。‘走出去’的文化离不开它的根源,缺乏肥沃土壤和优良生长环境的文化,即使能‘走出去’,也一定‘走不远’。只有注重‘修内功’,从长远的、战略上的意义出发,从本国文化建设的自我完善做起,文化才有可能健康地‘走出去’,并且走得更远、更好。”

材料7:

有人用水来比喻文化,“文化似水,水成于无形,隐于其中,却凝结一切;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又难阻挡”。文化的交流是人类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交流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大国普遍重视利用文化手段来展示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提升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置身于国际文化交流之中,是责任,也是使命。

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和交流工具,架起了文明间对话的桥梁;文化作为民族智慧和心理特征的精神反映,促进了国家间相互的了解,孔子学院蕴涵着“语言”和“文化”两大特征,使它不仅成为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的重要品牌,更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开展民间外交的友好平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和特色文化,举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在树立中国良好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21世纪文化的“新丝绸之路”。但这条路并不好走,既有国家投入不够的问题,又有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还有不少人认为,目前国内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国家应该在国内教育上投入更多。国外的经验表明,语言和文化的推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要等国内的教育发展平衡了,再去推动自己国家的文化交流,恐怕为时已晚。

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较多考虑的是“要让外国人看到我们”,较少考虑国外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更没有琢磨外国人想看什么,喜欢看什么,能看懂什么。对中国学生来说,“愚公移山”、“孔融让梨”是传统的美德,可是把这些故事讲给别的国家的学生去听,却不一定能接受。孔子学院的汉语教材究竟应当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呢,还是要考虑与当地传统文化的不同?有人提出要实现教材的本土化,但也有人认为,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和德国歌德学院在编写教材时只根据本国情况进行编写,目的就是让外国人去学习和了解他们的问题。到底是应该实现教材本土化,还是应该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孔子学院仍在摸索中。

由于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汉语的推广在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仍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虽然A国和B过今年来均出现汉语热,各院校和怨言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课,但孔子学院至今仍未能在中国的这两个邻国建立。可以说,孔子学院的发展同周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复杂性相关。有些国家在签证发放上对中国人管理较严,使中国志愿者教师入境的手续复杂。中国驻A过使馆教育处负责人黄先生表示,A国针对来该国的汉语教师有较为眼科的签证政策,使得几年来,仅有几名中国派来的中文教师能够短期执教。中方已经多次呼吁A过能够尽快改善有关中国派遣汉语教师的相关政策,尤其是签证政策,以促进人员往来于交流。

中国一直在努力改变这些国家对于孔子学院的认识,正如日日本北陆大学理事长、孔子学院理事长北元喜朗评价的那样:“非零和、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也是首个发展中国家利用有限的资金推广本国语言文化的先驱性实践。”孔子学院并没有文化的扩张性或是文化占领的野心,它是一颗和平、友善的种子,在世界扎根、开花、结果,影响的是世界文化生态。孔子学院信奉的是,只要沟通和交流,不同文明之间都会有启发。

材料8:

孔子学院在海外收到极大欢迎的同时,国内关于孔子学院的讨论也开始更加热烈。以下是两个网友关于孔子学院的一些评论。

网友A:孔子学院大部分钱来自于政府的投入。据国家汉办《2009年孔子学院总部工作计划的汇报》显示,2008年中央财政给孔子学院的投入达5亿多元。而国内的教育投入呢?中国的农村中小学的人均教育经费,每年300元都难以保证,外来务工子女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二流离失所,读书越来越难,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反差。难道不应该把有限的银子用到解决中国国内儿童失学等问题上吗?

网友B:我们知道,孔子学院受到了国外热烈的欢迎,甚至掀起一股“汉语热”,这也确实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了出去,可是,国内似乎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那么重视。对于孔子的“仁说”,有多少青年朋友信奉?中国的节日,甚至没有国外的“洋节”受欢迎,为什么不在国内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呢?


材料9:

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最高时有15:1,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0:1以上,这些数字可以从《中国版权年鉴》上得到印证;以200034年为例,中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进口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094种,输出22种。近年来,中国的图书版权贸易在引进与输出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已下降到大约3:1的逆差。但整个西方图书市场只有大约2个百分点是从外国进口的图书。

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中国引进和派出的文艺演出每场收入约10:1,中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亿美元,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中国对外演出长期以来都处于廉价交易的状态,一些艺术团出去演出一场的收入只有几百美金,最高几千美金。作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龙头”,杂技一直令中国人引以为骄傲。可是中外文化交流开展多年,几乎所有的对外杂技演出都由外国经纪人把持,中国提供的只是廉价劳动力。“由于缺少像样的品牌,杂技演员平均一天在外面只挣30美元,少的可怜”。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世界三大男高音”来中国演出的出场费动辄数十万美元,欧美四大音乐剧、世界十大交响乐团等来华演出的最高票价卖到5000元,每次演出都赚了个盆满体钵。从2000年至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2010年,美国国内票房总收入106亿美元,几乎全部来自美国电影;而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为15亿美元,44%来自美国电影。2011年,中国电影的贸易逆差更是达到了40.6亿元人民币。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学者并不缺乏勤勉,然而在文化拿来与文化输出的天平上,出现了惊人的失衡,由此导致的文化逆差令人扼腕。时任英国财政大臣布朗2003年来中国时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越来越多的家电、服装和其他东西可以用英国出口的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英语。英语教学作为一项出口项目,它的价值在5年里已经从65亿英镑增加到103亿英镑,大约占英国GDP的1%。

由于统计标准、统计体系的不一致,国内、国外对中国文化产品的进口状况有着不同的判断。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资料中,就是把中国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一同列为为了世界文化贸易五强国。如果把文化硬件产品,也算入文化贸易范畴,那么中国确实是文化出口大国。正如加拿大《环球邮报》记者归纳的,中国人“制造了世界1/3的电脑,1/2的数码相机和DVD播放机,2/3的复印机”;加上欧美市场上销售的60%的体育用品和占全球75%以上的礼品玩具,的确足以支撑“文化贸易大国”的说法。

“虽然中国加工的玩具铺满了发达国家市场,但真正有着影响力的文化形象却还是奥特曼、变形金刚、芭比娃娃、史努比,而且这种现状暂时不会改变,”学者们对此深表忧虑,“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就形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一位文化官员说:“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

文化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传播,文化传播的力量有多大?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量化的命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交流与传播会成为一个趋势,一种时尚和一股推动力量,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进程中,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人人心。心。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1题

请根据给定资料,概括孔子学院在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

要求:

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审题要点:

从题干与要求可以确定为概括题。采分点与关键词一定要全面,语言表达一定要准确,答题时最好能够分层次,分条。要求概括孔子学院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即概括孔子学院发展中所遇到的阻力,通俗的讲就是孔子学院在发展中所遇到的“不好”,浏览材料会发现与孔子学院有关的资料有2、3、6、7,因此,找答案的具体目标就很明确:从资料2、3、6、7中找孔子学院发展中所遇到的“不好”。要求中有全面,说明答题的时候要涵盖所有要点,针对作答任务,宁多勿少;准确,说明要完全依照材料,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有条理,说明在形式上分条,内容上分类。

解题思路:

审题之后从资料2、3、6、7中勾画有关孔子学院发展中所遇到的“不好”。如果材料中有表述规范的词语可以优先选用,如果没有就一定要提炼出表述规范的词。然后对意思一样的信息点进行合并。勾画出相关信息点之后发现信息点比较碎、多、杂,但是仔细思考之后会发现孔子学院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的困难有:孔子学院自身问题,国内环境问题,国外环境问题三个方面,可以以此为线索来整合信息点。最后规范准确的表达出来。

参考解析:

面临的困难:1、自身方面:①、起步晚,差距大,规模大,缺少职业化队伍和专职人员,教学缺乏稳定性、连续性,质量难以保证,而且独立性差;②不了解外国学生的需求,教材编写处于摸索中,在坚持传统传统文化与实现本土化之间尚未实现平衡。2、国内环境:①国家投入不够,社会参与不足;②群众对发展孔子学院存在误解。3、国外环境:①外国人对现代中国不了解、认识片面;中外思维方式不同。②外交关系影响孔子学院发展,政策限制,如签证难。

第2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对德国歌德学院的成功做法进行归纳,并说说对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有哪些启示。

要求:

要求:归纳全面,内容具体,分析透彻,逻辑分明,不超过400字。

审题要点:

该题是典型的启示题,即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已有的做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题干限制去找歌德学院的“成功做法”,目标更为明确,直接取材料中找歌德学院做得“好的”部分。注意:孔子学院得到的启示一定是从歌德学院已有的做法中来,由孔子学院面临的问题推出的对策,不在本题答案范围内。

解题思路:

本题共分两步:第一步概括歌德学院“好的”做法,第二步孔子学院得到的“启示”,主要是根据孔子学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结合歌德学院的成功做法来进行答题,其实就是把歌德学院的“好”换一种表述方式再写一次,关键词重合度高。本题实则为概括题,答案要点大多可从材料中截取关键词,难度系数较低。注意材料细节之处。如数据、反复出现的词语等,力求采点全面细致。

参考解析:

歌德学院的成功做法有:1.起步早,坚持长期办学,政府高度重视。2.学院分布广泛,布局合理,注重办学质量。3。办学初期就组建职业化队伍,拥有大量专职教师。4.成立文化管理机构,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学院经费充足,确保文化合法地位。5.设置资金审计机构,经费管理严密,专款专用,不入市场。6.教材编写立足于本国文化,展现丰富多彩的德国。孔子学院得到的启示有:1.坚持长期办学,注重办学质量,2.调整布局,适当控制建院数量。3.着手组建职业化队伍,培训专职教师,保障教学稳定性、连续性。3.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经费充足。4,严格审计学院经费,保障资金安全,使用到位。5教材编写以本国传统文化为主,考虑当地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全方位展现真实中国。

第3题

请参考给定资料,以“浅谈文化的‘修内功’与‘走出去’”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3)总字数1000字左右。

审题要点:

本题题目要求很明确,是一道命题作文,在写作时不需要自己再命制题目,只需完全按照给定题目写作即可。但是考生在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明确题目的具体含义。让考生浅谈文化的“修内功”与“走出去”,也就是需要明确文化是需要自我发展,自我强大的,同时文化又需要通过传播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2.其次,这篇文章在具体论述中要重点写作如何增强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写到如何让文化通过传播提升影响力,并且还可以论述“修内功”与“走出去”之间的关系。3.最后,在具体写作中还要注意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论述也比较深入,还要有比较合理的段落结构安排,语言要做到通顺无语病,同时注意控制篇幅在1000字左右。

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写作的关键是把握“修内功”和“走出去”的具体含义及其关系。要确定这里的特定事实,根本方法是对所有材料进行整体把握,材料1谈德国的歌德学院及其他西方国家推广文化的机构的发展情况;材料2谈我国的孔子学院的发展的基本情况;材料3谈我国孔子学院的发展中的问题及作用;材料4主要谈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的情况;材料5谈德国的歌德学院的发展及美国的文化发展情况;材料6谈国内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材料7谈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及我国孔子学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材料8谈社会对孔子学院发展的评论;材料9谈我国文化发展的问题及文化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材料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得出材料主要是谈论了孔子学院的发展,国外文化发展情况以及文化发展传播的相关话题。只要主题与文化发展相关联即可,且文章要体现出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相关内容。该题可以撰写为评论文,重点分析“修内功”和“走出去”的关系。

参考解析:

浅谈文化的“修内功”与“走出去”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符号,是当代世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要发展好自己国家的文化,需要不断地“修内功”,即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来增强自己的文化实力;同时文化又需要“走出去”,即通过文化传播来增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只有不断地发展文化和传播文化才能最终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最终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传播。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大国普遍重视利用文化手段来展示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提升和扩大本国的影响力。然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不力、创新不足、利用不够,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民族文化精神迷失,“修内功”凸显不足。同时,民族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了误解、诋毁和排斥,文化产业在世界上处于“文化逆差”的弱势地位,“走出去”困难重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加强与世界文化交流,提高中国软实力,增强国家竞争力,需要兼顾文化“修内功”与“走出去”。“修内功”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基础,“走出去”是民族文化“修内功”的补充。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一方面,我们应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长期开展全民传统文化教育,从根源上与西方文化输入争夺话语权,坚固本国文化阵地,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培养本国文化产业的消费群体。文化通常以渗透的方式传播,处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内,对消费者选择何种文化产品有着决定性作用。只有从长远出发,从基础教育和基层文化建设开始,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从根本上获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才能使本国文化声音不湮没,文化精神不迷失。另一方面,文化“走出去”要注重文化产品的包装形式,注重输出成型产品,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国文化品牌。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的输出,很难说有形态上“成型”、产业上成熟的案例。我们在世界各地建立的数百家孔子学院,近年来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内容仍旧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输出书法、国画、戏曲等文化基础类、元素类的初级产品力度尚不大,相比于发达国家成型文化产品,显得分散薄弱。很多产品在包装形式上与国际先进水准相差甚远,每每出现中国题材、外国制作、世界传播,令人惭愧。要突破这一现状,必须给予文化艺术工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给予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更大的自由。同时,要把“修内功”与“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修内功”需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同时,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自然遗产地、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走出去”需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措施,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总之,面对文化发展传播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当前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新局面,通过兼顾文化“修内功”与“走出去”,民族文化会不断发展与传播,从而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4题

给定资料7中提到:“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学者并不缺乏勤勉,然而在文化拿来与文化输出的天平上,出现了惊人的失衡,由此导致的文化逆差令人扼腕。”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文化逆差”的理解。

要求:

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审题要点:

从题干与要求可以确定为分析题。其做法就是在概括的基础上有所引申。主要需要解释“文化逆差”,文化逆差属于不好的现象,可以称其未问题,因此需要从材料中找出文化逆差的具体表现,影响,原因,对策勾画出来。找答案的范围题干中虽然写的是“结合给定资料”但是浏览全篇发现只有给定资料7提到了“文化逆差”所以找答案的具体目标就很确定了:即在给定资料7中找有关文化逆差的具体表现、影响、原因、对策,有什么勾画什么。勾画时注意优先勾画材料中表述规范的词语,如果材料中没有表述规范的词语,就要提炼出来标注在旁边。

解题思路:

从给定资料7中勾画之后发现,材料中主要有文化逆差的具体含义,我国文化逆差的具体表现,解决文化逆差的对策。因此,作答时先解释文化逆差的含义,然后说明其具体表现再提出解决的对策即可。表达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采分点的全面性,同时注意突出采分点。

参考解析:

文化逆差是指中国在文化输入与输出的天平上失衡的现象。应引起我们深思。其具体体现在:1、图书出版版权种类少;海外文艺演出收入低、缺少品牌;电影票房收入低;2、出口文化产品硬件多,软件少如文化内容、思想观念少。这反映出我国的文化交流传播工作做的不到位。 因此,要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5题

给定资料6提到:“有人用水来比喻文化,‘文化似水,水成于无形,隐与其中,却凝结子啊一起;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又难阻挡’。”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审题要点:

答案来源主要集中于给定资料6和8。一部分需要考生的知识背景与提炼能力,难度系数略高。此题没有角色定位,用语规范、简洁即可;主要在于对阐释题解题思路的把握,注意及时分段。通过段落体现出答案的逻辑。

解题思路:

此题为阐释题,即解释一个句子的含义,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为句子字面上的涵义;第二步为深层次的涵义,即句子中特定事实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原因是什么,对策是什么。阐释题的本质为申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第一步:关键在于解释“水成于无形”、“隐于其中”、“凝结一切”、“难以阻挡”的字面含义,实为文化的特点,即文化是什么。第二步:文化发展目前存在哪些不足,原因是什么。第三部:接下来应如何对待文化,对策是什么。

参考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化像水一样具有抽象性、隐蔽性、凝聚力强,影响力大。文化在与交流,文化交流是一种软实力,可以展示本国文化价值观,提升扩大国家影响力。我国文化软实力薄弱,影响力不足。主要由于我国对文化交流存在着推广不足、资金投入不够、社会参与力度小等问题。因此,应着眼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应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

第6题

给定资料7中提到了两位网友的观点,假如你是国家汉办的一名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针对这两位网友的观点,分别给他们写一个回帖。

要求:

立场正确,内容全面,论述有力,不考虑格式,不超过400字。

审题要点:

此题本质上属于回复观点的题。假定考生的身份是国家汉办的一名工作人员,代表官方,然后题干中有“分别给他们写一个回帖”说明要写两个帖子。要求中有:立场正确,说明一定要站到国家汉办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内容全面即对网友观点的回复考虑一定要周全;论述有力,一定要有说服力,即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后一定要有论证;不考虑格式,考生在格式上不用考虑的太多,可以分条写来突出自己的采分点。虽然题干中写的是结合给定资料,但是分析两位网友的观点之后会发现回复网友A的回帖素材主要集中于给定资料6,回复网友B的回帖素材主要集中于给定资料5。

解题思路:

从给定资料7中仔细阅读网友A的帖子,发现网友A的观点认为:应该优先解决国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他没有意识到发展孔子学院的重要性,所以他的观点有合理之处,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在写回帖时对合理之处要给予肯定,针对不合理之处要申明自己的观点,并且论证自己的观点来说服对方。 阅读网友B的帖子之后发现网友B认为要加强国内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这一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但他没有看到国内传统文化发展与国外传统文化推广二者之间的关系,另外他说的国内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没有那么重视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因此,写回帖时对网友B的观点合理之处要予以肯定,对不全面的地方要指出并且论证自己的观点。

参考解析:

感谢网友A对孔子学院的关注,1.您所说的国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确实存在,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2.但对孔子学院的投入也是必要的,因为其在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影响力、改变贸易逆差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是巨大的。3.语言和文化的推广是缓慢的过程,若等国内教育发展平衡了,再去推动文化对外交流,恐怕为时已晚。4.国家汉办保证将经费专款专用,实现它的价值,欢迎您多监督我们的工作。 感谢网友B对孔子学院的关注,1.您所说的在国内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是值得肯定的。这与在国外传播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2.国内传统文化建设是文化“走出去”的根源、土壤,只有注重“修内功”,文化才可能健康的“走出去”, 走的更好、更远。3.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国内深受欢迎。如人大成立了国学院;《弟子规》等传统作品成为幼儿园的必读教材。4.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必然也会促使国内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7题

为满足孔子学院的发展需要国家汉办决定招募一批汉语教学志愿者,请你以国家汉办的名义,面向国内高校毕业生起草一份倡议书。

要求:

要求:结构完整,语言生动,具有号召力,符合问题要求,不超过400字。

审题要点:

此题属于非法定公文中的“公开信”,如2011年国考地市级《给乡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用以说服家长支持寄宿制学校。这道题目也是这样,是国家汉办的工作人员写给高校毕业生的信,用以说服毕业生积极报名参加志愿者队伍。“国家汉办”全称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职责是通过孔子学院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工作内容在材料中体现的也很充分:在国外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因此本篇小公文,语言要生活富有活力,具有情感号召力,切记冰冷刻板。

解题思路:

本题的写作思路很简单,依然是申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特定事实是孔子学院志愿者,答题思路为:孔子学院及志愿者的使命任务、孔子学院及志愿者面临的问题、孔子学院及志愿者存在的意义、如何进一步推广语言文化、动员号召。

参考解析:

播撒中华文化沟通世界文化亲爱的高校毕业生朋友们:又是一年毕业季,在人生又一关键阶段,孔子学院将为你开启一扇开阔眼界、提升修养、体现价值的大门:成为孔子学院的志愿者!孔子学院致力于将博大精深、悠久而有魅力的中华文化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她就像一颗和平友善的种子、像一个文化交流“圆桌”,不仅引导了世界文化生态,而且增进了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了解,提高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我们的志愿者队伍现已有几千人,这些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可爱使者们,肩负着国家的期待和使命,通过孔子学堂的汉语教学工作,向世界解读着中国水立方、调整铁路等新符号、新面貌,消除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片面印象,并对富有哲学气息的中国文化产生兴趣。随着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生源越来越多,授课压力越来越重,目前孔子学院正在组建职业化队伍,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将优先从优秀志愿者中选拔,欢迎各位莘莘学子报名参加选拔,与我们携手放飞友好交流、理性处事的梦想!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年××年××日

第8题

给定资料3中提到:“‘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300多年前,德国先哲莱布尼茨对中西方文明这样期待。”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审题要点:

1、题干中提到材料中的一句话:“‘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300多年前,德国先哲莱布尼茨对中西方文明这样期待。”并且明确给出“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必须要将自己对这句的理解阐释出来。2、题目要求 “参考给定资料”,就要求我们不能完全脱离材料,自由发挥,在写作时必须要用到材料里的例子,但却不能原话原抄,否则抄材料一百字以上就会被判定为抄袭。3、题目要求“自拟题目”说明该题是话题作文,我们要定的题目也可来源于题干,也可以来源于材料。4、作答要求“中心明确”,告诉我们必须有明确的主题观点。“思想深刻”则体现在文章立意上,需要回到材料找相关的官员发言或政府文件,这些会为我们立意有一定的启示。如果材料中没有官员发言或是政府文件,那么,论证充分同样的思想深刻的体现。“内容充实”则告诉我们必须要有论证,而且是需要多样的论证方法。

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我们知道,解题的关键是确定文章的主题,而确定主题的根本方法是对这句话的理解。不难发现,这句话重点是在谈文化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就是说要围绕文化中的长与短展开论述。材料1-8都是在谈孔子学院与歌德学院,材料9谈到文化逆差,这些都给我们谈问题,举例子论证有所帮助。最后一段出现了胡锦涛总书记说的一句话,这就为我们文章的立意指明了方向,就是要通过交流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对材料的梳理和总结,得出文章主题必须与文化交流相关,且文章要体现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可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该文章可以写成策论文,重点写如何促进文化交流;也可以写成政论文,重点写为什么要促进文化交流,即文化交流的意义。

参考解析:

交流、融合与发展“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300多年前,德国先哲莱布尼茨对中西方文明的期待告诉我们: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与传播,也只有在交流中我们才能发现自身文化的短处,体味西方文化中的长处,从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纵观中国的近代发展史,我们与西方的交流历经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器物层面的仿效,到孙中山推翻晚清建立中华民国的制度层面的引进,再到全盘吸取西方文化、抛弃传统的文化层面的学习。积贫积弱、亦步亦趋的中国似乎才真正找到了拯救自己的根本之路。由此看来,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而文化的发展又离不开交流与融合。正确认识自身的文化价值,保证交流中的平等地位是进行文化交流的前提。当近代的先贤们经由了一路摸索,终于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时,我们没有任何怀疑和思考就迫不及待的去拿来西方的文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如躲避瘟疫一般的与在中国延绵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划清界限。一时之间,书院落寞,文言下马。对于是时的学者来说,似乎只有全盘抛弃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西方文化,从而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诚然,新文化运动确实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但全盘西化也致使现代的国人与传统文化之间出现了裂痕。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懂文言,读不明论语,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经典已远离我们太远太远。由此看来,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必须认清自身的文化价值,保证平等的地位,否则只会与自身的传统渐行渐远。发现自己文化当中的短处,吸取西方文化中的长处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回过头看我们走过的足迹,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唐朝,就是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融合印度佛教文化,华化西学,以文化的发展带动国势的昌盛。而晚清时期的中国却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虽然已经千疮百孔,但却仍以天朝大国自居,在自己灿烂的文明光环之下,从未觉得自身的文化有任何不足,也从未意识到要去学习其他文化中的长处。直到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些沉睡在自己建构的海市蜃楼中的国人才如梦初醒。历史再一次雄辩的证明,只有发现自身文化中的短处,吸取西方文化中的长处,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挖掘自身文化当中的长处,广泛开展交流传播活动是提升我国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份珍贵的遗产。”的确,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蕴含着父慈子孝、仁者爱人等伦理道德的传统文化,无疑是需要我们继承并努力去弘扬、传播的。然多年来,我国在文化领域却一直处在贸易逆差的时局之下,抑或是只出口硬件,却未传播硬件背后的思想内容。很多外国人对我们的认识也仅限于长城、故宫等传统符号。由此,我们必须重视并挖掘自身文化中的长处,进一步办好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向西方传播自己的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好的走向世界。胡锦涛总书记曾有言:“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的,我们要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己任,在正确认识自身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发现自己文化中的短处,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华化西学。并致力于将自己文化的传播出去,真正做到交流、融合与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