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家《行测》真题

25:单选、

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被胁迫的人,在身体受到强制、完全丧失意志自由时实施某种危害行为的,也是胁从犯

B 乙组织妇女卖淫,丙为其寻找卖淫女、联系嫖客,但从不直接参与管理活动。对丙应当以乙组织卖淫罪的共犯论处

C 甲是某国有控股公司的财务人员,在某晚故意不关财务室窗子、不锁保险柜,然后指使中学生乙(16周岁)潜入财务室窃取甲保管的公款、甲乙构成贪污罪共犯

D 丁是某国有保险机构工作人员,唆使投保人戊将自己投保的汽车烧毁后向保险公司理赔,然后利用自己办理理赔的职务便利为丁理赔8万元,二人平分。丁戊构成贪污罪共犯

【答案】D

【解析】A选项的说法错误:《刑法》第28条规定,被胁迫参加犯罪的,是胁从犯。胁从犯并非“身体受到强制、完全丧失意志自由”,只是受“胁迫”而态度消极地实施犯罪行为,缺乏积极主动精神B选项的说法错误:寻找卖淫女、联系嫖客的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介绍卖淫罪C选项的说法错误:《刑法》第382条规定,“……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甲利用管理国有财务的便利唆使他人窃取公款并据为己有的行为构成贪污罪。但共同犯罪要求共同故意,乙对其潜入财务室窃取公款的行为所持的是盗窃的故意,应认定为盗窃罪D选项的说法正确:国有公司工作人员丁作为利用办理业务之便与戊串通,恶意制造保险事故将理赔款据为己有的行为构成贪污罪,戊与乙通谋共同实行了贪污的行为,符合《刑法》382条对贪污罪共犯的规定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拓展】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都具有相应刑事责任能力,对于犯罪的性质和结果有共同的认识《刑法》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对于行为人身体受到强制、完全丧失意志自由属于不可抗力,不构成犯罪《刑法》第358条第3款规定了协助组织卖淫罪,所以组织卖淫罪的帮助行为构成独立的犯罪,不以组织卖淫罪的共犯论处

第二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26:单选、

“黑马”一词其实是从英语舶来的,原指体育界一鸣惊人的后起之秀,后指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人,无贬义或政治含义。首先在英文中使用“黑马”的人,是英国前首相狄斯累利,他在一本小说中这样描写赛马的场面:“两匹公认拔尖的赛马竟然落后了,一匹‘黑马’,以压倒性优势飞奔。看台上的观众惊呼:‘黑马!黑马!’”从此,“黑马”便成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名词。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

A 论证“黑马”词义的起源

B 阐释“黑马”一词的内涵

C 分析“黑马”词义的演变

D 介绍“黑马”的感情色彩

【答案】C

【解析】整个文段的主题即“黑马”一词,文段首先介绍了“黑马”的词义起源于英语,接着解释了“黑马”原指和后指的词义变化,然后又明确其感情色彩,最后举例说明词义的起源引用。文段中有四个关键的词语“原指”、“后指”、“首先”、“从此”,表示了一种明确的时间顺承关系,即围绕“黑马”词义的演变展开论述。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纠错】A项侧重“起源”、B项侧重“内涵”、D项侧重“感情色彩”,均只涉及文段的一个方面,不能概括整个文段,没有体现“演变”之意

27:单选、

中国的沙漠的确为世界上的科学家提供了与火星环境最为相似的实验室。科学家们已经去过了地球上最为寒冷的南极洲,也去过了地球上最为干燥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极端环境。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

A 中国沙漠为外星研究提供理想场所

B 中国沙漠比南极洲更适合进行生物研究

C 科学家为何选择中国沙漠作为研究对象

D 具有最极端的环境是中国沙漠的主要特点

【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中国沙漠与火星环境最为相似,为科学家提供了最好的实验室。接着解释了原因:中国的沙漠符合了科学家们需要的将寒冷和干燥相结合的极端环境。整个文段为典型的因果关系——前果后因。最后提出沙漠的研究价值在于最极端环境中生命的生存,从而推测外星生命。综上所述,中国的沙漠为外星生命的研究提供了最为相似、最为理想的场所。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28:单选、

中国古人将阴历月的大月定为30天,小月定为29天,一年有12个月,即354天,比阳历年少了11天多。怎么办呢?在19个阴历年里加7个闰月,就和19个阳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这个周期的发明巧妙地解决了阴阳历调和的难题,比希腊人梅冬的发明早了160年。这段文字主要阐明的是(    )。

A 古代阴历中闰月设置的规律与作用

B 中国古代历法在当时有先进水平

C 阴阳历调和问题在古代是个世界性问题

D 中国古代如何解决阴阳历差异问题

【答案】D

【解析】从行文脉络的角度来分析,文段采用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首先提出了“中国古人如何解决阴历月比阳历月少”这个问题,然后回答文中的设问“在阴历月里加闰月”从而解决问题。可见文段主要阐述的即是“中国古代如何解决阴阳历差异问题”。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纠错】B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问题在于没有找到行文的思路和脉络。本文段的最后一句“这个周期的发明巧妙地解决了阴阳历调和的难题,比希腊人梅冬的发明早了160年”是对上述论述的补充,并非文段论述的重点。通常设问方式的一问一答,重点语句都在答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