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家《行测》真题

33:单选、

中国很早就有鲛(jiāo)人的传说。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干宝《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主要介绍的是(    )。

A 关于鲛人的考证

B 鲛人的神秘传说

C 有关鲛人的诗文

D 鲛人的真正居处

【答案】A

【解析】此题首先介绍“传说”,然后提到“诗文”,接着又讲“居处”,最后提出作者对于鲛人的考证,并且用了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表达一种相反的看法。但仅仅是看法,并没有说明理由,所以接下去应该是讲作者考证的理由,以证明作者看法的正确性,因此应该选A项

【纠错】BCD选项都是在文段前文出现过的内容,根据行文脉络,为了避免出现语义上的重复,下文推断题一般不能选择在文段前文出现过的内容,所以BCD错误

34:单选、

信息时代,信息的存在形式与以往的信息形态不同。它是以声、光、电磁、代码等形态存在的。这使它具有“易转移性”,即容易被修改、窃取或非法传播和使用,加之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产品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也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在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间接的、非面对面的、非直接接触的新式交往。这种交往形式多样,信息相关人的行为难以用传统的伦理准则去约束。作为一篇文章的引言,这段文字后面将要谈论的内容最可能是(    )。

A 信息存在形式的更新

B 信息社会与信息伦理

C 人际交往形式的多样化

D 信息技术产品与生活方式

【答案】B

【解析】文段第一句话讲到了信息社会信息存在形式的更新,第二句话由信息存在形式的更新进一步提到了信息技术产品所带来了社会效应,第三句具体提到了一种社会效应——信息社会人际交往形式的多样化。重点看文段尾句,信息相关人的行为难以用传统的伦理准则去约束,提到了一个新的话题——伦理,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下文也应该提到信息社会的伦理,四个选项中只有B提到了伦理,故选B

【纠错】A选项是文段第一句话提到的内容,C选项是第三句提到的内容,D选项是第二句提到的内容,根据行文脉络,为了避免语义重复,下文推断题一般不能选择文段前面出现过的内容,所以ACD错误

35:单选、

虽然世界因发明而辉煌,但发明家个体仍常常寂寞地在逆境中奋斗。市场只认同其有直接消费价值的产品,很少有人会为发明家的理想“埋单”。世界上有职业的教师和科学家,因为人们认识到教育和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教师和科学家可以衣食无忧地培育学生,探究宇宙。然而,世界上没有“发明家”这种职业,也没有人付给发明家薪水。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

A 世界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发明

B 发明家比科学家等处境艰难

C 发明通常不具有直接消费价值

D 社会应对发明家提供更多保障

【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是”引出文段重点,发明家处境艰难这样一个社会问题,接下来的两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解释说明。尾句用“然而”进行转折,强调“没有发明家这种职业,也没有人付给发明家薪水”。这是一个典型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句和尾句共同完成对一个观点的阐释——发明家处境很艰难。针对发明家处境很艰难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个对策,那就是应该给发明家提供更多的保障。故本题选择D

【纠错】A、C选项的重点是强调发明,而文段强调的是发明家,主体错误;B选项是文段的主旨,社会问题类的意图判断题应该稍加引申,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36:单选、

为什么有些领导者不愿意承担管理过程中的“教练”角色?为什么很多领导者不愿意花时间去教别人?一方面是因为辅导员工要花去大量的时间,而领导者的时间本来就是最宝贵。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对下属的辅导是否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是一件很难说清的事情。因为有很多知识和方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教练”角色要求领导者兼具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素质,这也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

A 效率低下,领导之过

B 团队意识亟待增强

C 员工培训,岂容忽视

D 做领导易,做“教练”难

【答案】D

【解析】对议论文加标题,要把握住文章论点,并对其进行同义替换。文段前两句话是提出问题,问题涉及“领导者”与“教练角色”,后面四句话是从三个层面对此进行的分析回答问题。所以这段话强调的重点应该是针对提出的问题做出的解答。而在给出的三个原因中,很显然最后一个原因是重点答案应该对这两个原因进行概括。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

【纠错】A选项中的“效率”在原文段中并没有提及。B选项中的“团队意识”也在原文段中没有体现。C选属于反问型语气,与原文段分析问题的原因并不符合,因此也予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