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1-9999

     日前,某校给所谓的“差生”带“绿领巾”的做法引发社会热议,现在这一做法已经被叫停。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完结。因为,在笔者看来,那种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非一视同仁的观念,并不会随“绿领巾”叫停而彻底消失。从切实做好教育工作的角度看,当前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首先,不能只用好、差这种简单单一的维度去评价学生。在人类千百万年进化过程中,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代表着人类的多样性之一。用单一的维度,或甚至仅仅用考试分数对孩子加以评价,都是简单粗暴的,都会对孩子们造成大小不等的伤害。

    其次,怎样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业和品行是一件复杂的事。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陶行知就警告做教师的莫要轻易判定孩子:“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然而,至今仍有大量教师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对此,并非将“绿领巾”摘下就能解决问题,而需要对现有评价制度加以更深层次的分析,对违背人成长发展规律的部分应毫不犹豫地加以变革。

    在教育界乃至社会上,尚有不少人认为,叫停“绿领巾”可以,叫停学校和老师对“好生”的钟爱和对所谓“差生”的冷眼几乎不可能。这一判断在现有文化背景下是客观的现实。反对给学生分“等级”喊了多年,一直未收到明显效果便是证据,因为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中都是争做人上人,而非做人中人,平等意识和尊重别人人格的意识淡薄,考试成绩直接与教师的业绩评定相联系。现在需要确定的是,是否要对此加以改变,是否要以现在作为改变的起点?如果是这样,就要毫不犹豫地行动。

    消除“绿领巾”意识并非要消除差别,而是主张所有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善扬其长;消除“绿领巾”意识,也并非要取消激励,而是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以适当的方式依据事实加以激励。

    对客观存在的“绿领巾”意识,对已经镶嵌入教育评价制度之中的“绿领巾”意识,不能以为摘下了“绿领巾”就万事大吉,而要有切实的行动,要在全社会增强平等、尊重意识,让对所有学生尊重、平等之风吹进每一个校园,让单一的、僵化的评价机制变得更具人性化,培养出更多自主创造性人才。(转载于新华网,作者储朝晖)

(责任编辑:admin)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jiangxi/ajaxfeedback.htm

经典图书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公务员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2015省公务员考试高分课程体系
2015年地方公务员考试高分备考特训营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