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4006-01-9999选课报班 网上报名
【导读】2013最新版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 公共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华图教育: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目录目录
第一篇政治常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第一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第二节物质和意识2
第三节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
第四节认识和实践10
第五节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13
第六节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15
第七节阶级和国家18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20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产生20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21
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25
第四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意义26
第三章邓小平理论28
第一节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28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8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29
第四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35
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35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35
第三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36
第四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37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7
第六节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38
第七节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39
第五章中共党史41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41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43
第三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44
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45
第五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7
第六节党的纲领和路线57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59
第二篇经济常识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3
第一节经济体制63
第二节市场经济65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7
第二章微观经济69
第一节市场主体69
第二节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70
第三节市场竞争73
第四节收入分配76
第三章宏观经济78
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78
第二节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81
第三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83
第四章国际经济89
第一节开放经济89
第二节国际贸易92
第三节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市场95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98
第三篇法律常识
第一章新法专讲102
第一节新法解读102
第二节旧法修订105
第二章法理学112
第一节法理学概述112
第二节法律的制定和实施113
第三节法律关系与法律监督114
第三章宪法115
第一节宪法的基本理论115
第二节国家的基本制度117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20
第四节国家机构121
第五节2004年宪法修正案解读127
第四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130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130
第二节行政行为131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144
第四节行政赔偿148
第五节依法行政150
第六节《行政强制法》重要条款解读152
第五章刑法154
第一节刑法概述154
第二节犯罪156
第三节刑罚158
第四节常见的犯罪与刑罚165
第五节国家公务员职务犯罪及刑罚168
第六节刑法第八次修正案重要条款解读168
第六章民法171
第一节民法概述171
第二节民事主体与客体172
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175
第四节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180
第五节物权与所有权183
第六节债权184
第七节知识产权186
第八节诉讼时效188
第九节《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摘录)189
第七章经济法191
第一节经济法总论191
第二节经济法分论192
第八章公务员法195
第一节公务员法概述195
第二节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195
第三节公务员的录用、职务与级别196
第四节公务员的考核、职务任免与升降197
第九章其他公务员常用法律常识199
第一节国家赔偿法199
第二节选举法200
第三节侵权责任法201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203
第四篇行政管理与公文写作
第一章行政管理常识207
第一节行政管理的含义和特征207
第二节行政组织的含义和设置207
第三节我国的行政组织体系209
第四节行政决策211
第五节行政执行215
第六节行政监督222
第二章公文写作与处理常识227
第一节公文概述227
第二节行政机关公文的写作234
第三节行政公文的处理246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250
第五篇公共管理
第一章公共管理概述254
第二章公共管理职能256
第三章公共管理责任260
第四章公共政策263
第五章公共管理执行265
第六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268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271
第六篇自然、地理、科技和百科常识
第一章自然、地理常识273
第二章科技、百科常识279
第一节高新技术及其成果279
第二节新中国科技成就283
第三节生活百科286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291
第七篇人文历史常识
第一章中国历史295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295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史302
第二章中国文化及古代称谓常识306
第一节中国文化306
第二节中国古代称谓312
第三章世界历史及文化315
第一节世界近代史315
第二节世界文学及宗教316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319
第八篇国情省况
第一章我国国情322
第一节我国的自然地理及经济带322
第二节我国的行政区划与社会发展现状325
第三节我国的文化遗产326
第二章山东省省况328
第一节山东省基本情况328
第二节201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摘要)338
第三节山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摘要)340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345
附录
国内时事348
国际时事353
内容节选
第一篇政治常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一篇政治常识
第一篇政治常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一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每个人都有世界观,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哲学是将世界观以理论的形式组成的思想体系,所以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广义的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思想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就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所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的全部哲学斗争始终都是围绕着这—问题而展开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指谁产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根本对立的两个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所谓的二元论是指认为世界并存着物质和意识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以法国的笛卡儿为主要代表。二元论把意识看成是本原,显然夸大了意识的作用,贬低了物质的作用,最终导致唯心主义。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在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同时,还表现在它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集中表现。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的内在要求。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它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节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因此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和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主体与客体
从人的活动出发去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和客体关系。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改造和被改造,即通过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二、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四个决定性环节(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人脑之所以能产生意识,同人脑高度发达的组织状况和复杂的结构有关。
第一,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
第二,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和严密的脑组织。
第三,人脑是通过内在的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的。
意识活动同人脑的生理过程是分不开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只有同外界打交道,使人的大脑同外界发生联系,经过加工制作,才会形成关于它们的意识,所以,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不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人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事物中抽出一般属性加以概括,形成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第二,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动地反映现实,更重要的在于能动地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第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够把实践中形成的正确思想和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实践去改造世界。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是以人的全部力量和能力为手段的,人们动员了自己的全部意志和信念情感等精神因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一)物质与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二)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
真题链接

(多选题)“未秋先秋,踏断蛮牛”“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些农谚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A. 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答案】 ABCD
【解析】 “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暗含的哲理是事物是联系发展的;“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暗含的哲理是看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未秋先秋,踏断蛮牛”,“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暗含了C项和D项的哲学道理。因此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更多请关注 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 教师考试 选调生 村官 课程 图书教材

(责任编辑:admin)

    经典图书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公务员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问知

    为您解答一切公考疑问
    华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