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4006-01-9999选课报班 网上报名
【导读】华图2013版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 A类高分强化试卷
作者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强化试卷一(1)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强化试卷二(13)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强化试卷三(23)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强化试卷四(35)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强化试卷五(45)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强化试卷六(57)
申论高分强化试卷一(整治旅游市场乱象)(69)
申论高分强化试卷二(粉碎网络谣言)(73)
申论高分强化试卷三(见义勇为问题)(77)
申论高分强化试卷四(城市精神)(81)
申论高分强化试卷五(申遗背后的角力)(85)
申论高分强化试卷六(稳定物价)(89)
公共基础知识高分强化试卷一(93)
公共基础知识高分强化试卷二(99)
公共基础知识高分强化试卷三(105)
公共基础知识高分强化试卷四(111)
公共基础知识高分强化试卷五(117)
公共基础知识高分强化试卷六(123)
参考答案及解析(129)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强化试卷一(129)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强化试卷二(135)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强化试卷三(140)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强化试卷四(146)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强化试卷五(151)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强化试卷六(157)
申论高分强化试卷一(162)
申论高分强化试卷二(163)
申论高分强化试卷三(164)
申论高分强化试卷四(165)
申论高分强化试卷五(165)
申论高分强化试卷六(166)
公共基础知识高分强化试卷一(167)
公共基础知识高分强化试卷二(170)
公共基础知识高分强化试卷三(173)
公共基础知识高分强化试卷四(176)
公共基础知识高分强化试卷五(179)
公共基础知识高分强化试卷六(182)
内容节选
一、片段阅读。每道题包含一段文字,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你的选择必须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1.电视鉴宝节目的兴起,让人们目睹了文物鉴定专家的过眼神功;故宫“瓷器门”事件,又让鉴定文物的科技手段进入大众视野。实际上,在瓷器等文物的鉴定上,常规目测法和各种无损检测技术都有可能出现误判,导致漏过赝品或者误杀真品,因此,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是文物鉴定的基本原则。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电视鉴宝节目掀起文物鉴定热潮B. 科技手段推动了文物鉴定的发展
C. 文物鉴定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手段D. 无损检测技术在文物鉴定中更为可靠
2.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关注的利益边界不同会产生隔阂与对抗,驳杂的社会思潮不断分化,一部分上升为意识形态,一部分汇成社会普通心理,再有一部分就沉淀为社会潜意识。青年主要通过沟通、理解、调适、合作与摩擦来不断地认识和选择,他们的空间大,选择多,由于自身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一部分青年更注重内部世界的发现与价值;另一部分青年对外部世界汹涌的资本逻辑存在迷惘而造成人生观的混乱。从我们所做的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大一统的主流社会思潮似乎并不存在。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 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思潮的推波助澜
B.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C. 青年对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选择成熟度在逐渐加强
D. 青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传播起着创造性的作用
3.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之一,让人惊叹地创造了独特而美丽的象形文字,创造了简帛,然后又顺理成章地创造了纸和印刷术。这一切,本该迅速地催发出一个书籍的海洋,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但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在焚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食着易碎的智慧。一个为写书、印书创造好了一切条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拥有和保存很多书,书籍在这块土地上始终是一种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
B. 中国人不能堂而皇之地去买书和藏书
C. 中华民族本该拥有一个书籍的海洋,却被战争所摧毁
D. 中华民族常常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4.除了内部监督、上级监管,更需要公众监督。“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自己监督自己是靠不住的;同样,老子监督儿子,有时也靠不住。最好的监督就是让老百姓监督,让媒体监督。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无法更好地监督,这就需要打造阳光企业,打造阳光企业的关键就是决策透明、管理透明、薪酬透明,等等。如果不透明,公众想监督也监督不上,即便监督了也是事后监督,比如发生了天价酒事件之后,公众才能按图索骥,穷追不舍,而这往往有些贻误。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的法官
B. 公众监督对于打造阳光企业的重要性
C. 企业发展不仅需要依靠上级监管,更要依靠内部和公众的监督 
D. 实现公众监督的前提是企业提升自身的透明度
5.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亟待解决,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刻不容缓的任务,任何拖延都可能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这是因为基尼系数超过0.5以后,一方面会带来社会不稳定,另一方面会使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努力更加困难,需要付出更大甚至极大的努力才有可能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大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社会中,利益集团反对改变分配格局的力量会更加强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仍处在一种不断扩大的态势。全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44上升到2008年的0.49左右。我国已成为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国家之一。
这段文字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A. 我国的基尼系数过大,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非常严重
B. 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会导致利益集团反对改变分配格局的力量更加强大
C. 收入分配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将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D. 各级政府亟须采取措施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二、文章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本题共有五道小题,每道小题提供四个选项,要求你从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你的选择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最容易得到认同,即汉学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著,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2〗6.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 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 “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D. 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7.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西方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 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C. 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
D. “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而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 
8.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B. 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C. 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 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9.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复杂B. 单纯C. 单一D.多元
10.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B. 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 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 “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参考答案及解析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强化试卷一
A类·行职·高分强化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一、片段阅读
1.C[解析] 文段为分总结构,主要讨论的是文物鉴定手段。第一句介绍了文物鉴定专家的过眼神功和科技手段的应用,“实际上”进行了转折,说明各种检测手段都可能出现漏洞和误判,最后用“因此”总结文段,最后一句是文段的主旨句,故本题答案为C项。
2.B[解析] 文段为总分总结构,由关键信息“驳杂的社会思潮不断分化”“大一统的主流社会思潮似乎并不存在”可知,文段主要讲述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的个体差异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C、D项均不符合文意。
3.C[解析] A项偷换范围,文段第一句“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之一”换成了“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B项为无关选项,从文段中无法推出;D项偷换概念,从最后一句可知,“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天地”偷换成了“中华民族”。只有C项完全符合文意。
4.D[解析] 文段讲述的是公众监督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做到信息对称、企业透明,公众监督才能实现。D项是文段所强调的主要观点。A项只是文段之中的一句引语,是为了引出公众监督的必要性,不是意图强调的内容。B项未理清二者的关系,虽然公众监督对于企业来说很重要,但是只有先打造阳光企业,才能实现公众监督,故不选。C项内部监督不是文段强调的内容,文段重点强调的是公众监督。故本题选D。 
5.D[解析] 文段是总分结构,第一句提出观点,即各级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如果拖延则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第二、三句话是对这一观点的论证,第四、五句话则用我国基尼系数的具体变化说明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归根到底仍是为了证明第一句话的观点。故本题选D。A、B项均是具体论证部分的内容。C项表述有误,原文“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是不确定的表述,C项偷换成了确定的表述。
二、文章阅读
6.D[解析] 文中第一段只提到了“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这些汉学的发展情况,但文章并没有将汉学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的信息,并且四者本身在时间上也存在交叉。故D项说法错误。
7.D[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文章中阐述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内容是第二段,定位到第二段后可以发现,A、B、C项均能在第二段找到对应信息,唯有D项在第二段中并无提及,故选D。实际上,D项提到的“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属于文章第一段的内容,而由第一段倒数第二句可知,“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修饰的是“汉学的研究”,故其不可能指的是汉学的差异,D项错误。
8.B[解析] 由“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可知,本题应把解答信息定位在最后一段。其中A、C、D项都能在最后一段寻找到相关信息,唯有B项中的“始终”一词找不到相关信息,原文只是说“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故B项表述错误,当选。
9.C[解析] 由括号后“自给自足”一词可知,D项“多元”与句义矛盾,故首先排除D项。文章最后一段强调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融,并未涉及“语境”的现实情况,故排除A项。比较B项和C项,“单纯”一般用来修饰具体事物和人,而“单一”一般修饰抽象词语,且从词语搭配上来看,C项也更为合适。
10. A[解析] 通读全文,汉学的文化意义一方面在于,能帮助外国人“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另一方面能帮助“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A项属于以偏概全,故当选。

  更多请关注 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 教师考试 选调生 村官 课程 图书教材

(责任编辑:admin)

    经典图书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公务员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问知

    为您解答一切公考疑问
    华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