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备考 > 行测 > 言语理解 > 2022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命题趋势

2022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命题趋势

2021-09-30 16:28:53 公务员考试网 华图教育微信公众号 华图在线APP下载 文章来源:安徽分院

Document

众所周知,“言语理解与表达”是公务员招录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致有人毫不掩饰地夸张“得言语,得行测”。如果从《考试大纲》“测试内容”上看,也许能够管窥到其重要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可见,《考试大纲》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已经把言语理解与表达放在了首位,彰显了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首屈一指”的重要地位。

为了报考者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的应对2022年招录考试,本文梳理、分析与制定了2014年-2021国考地市级真题(考生回忆版)《分布图》以探究2022年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命题趋势。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总量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逻辑填空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语句表达 语句填空 2 1 2 2 2 2 2 2
下文推断 1 1 1 1 1 2 2 3
语句排序 2 2 3 3 2 3 2 2
阅读理解 主旨概括 4 6 3 4 5 1 3 6
意图判断 8 5 7 5 6 4 6 3
标题选择   1 1 1 1 2 2 2
细节理解 3 2 1 2 2 4 3 1
态度理解   1 1 1       1
词语理解       1 1 2    
句子理解   1            
代词指代     1          

一、题型——年年岁岁“题”相似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这个规定可以解读为两种能力的考查:一是理解能力,二是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是通过阅读理解题型考查,主要包括主旨概括、意图判断、标题选择、细节理解、态度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与代词指代等题型。表达能力主要通过逻辑填空、语句表达题型考查,后者主要包括语句填空、下文推断与语句排序。

两种能力相比而言,理解能力相对容易一些,因为,题目载体基本上不是文言文,而是现代文,汉字嘛,谁不认识呢,即使偶尔遇见拦路虎,一遍不明白,看两遍看三遍,基本上还是可以“读顺”的。但是,表达能力是在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考查,是一种综合性的考查,难度不是仅仅靠“读顺”就能解决与完成的,正如《考试大纲》“题型介绍”中指出“每道题给出一段语言文字,要求报考者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或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答案”,可以看出,需要报考者“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那就是诸如词性、词语的构成、句型、句式、修辞、逻辑、语气等,而且,这两种能力要求报考者“迅速”与“准确”,前者要求“快”,后者要求“准”,历年的实践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快”不一定“准”,“准”不一定“快”,因此,需要报考者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

从《分布图》上可以看出,2014年,阅读理解题型中主要考查主旨概括、意图判断与细节理解,标题选择、态度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与代词指代都没有考查,但是,标题选择从2015年开始到2021年均考查,甚至2019年开始上升为2道题,说明标题选择已经成为常用题型。语句表达题型无论语句排序还是下文推断抑或语句填空从2014年到2021年,年年都考查。可见,常用题型主要是阅读理解题型中的主旨概括、意图判断、标题选择、细节理解与逻辑填空以及语句排序、下文推断、语句填空。套用一句古诗,提醒报考者年年岁岁“题”相似。

二、题量——岁岁年年“题”不同

从《考试大纲》规定上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一定程度上,提醒报考者“公务员”是一个“职业”,既然是一个职业考试,就需要遵循职业准入门槛考试的稳定性原则。

从《分布图》上可以看出,2014年言语理解与表达总量是40道题目,尽管中间历经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等多年,至2021年总题量依然是40道,可以说,年年岁岁,岁岁如此。

从逻辑填空上看,2014年是20道题,尽管从2016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分副省级与地市级,但是,逻辑填空,此前是20道,2016年是20道,到2021年还是20道,“涛声依旧”,说明逻辑填空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重中之重,需要加强与提升,提醒报考者应该在逻辑填空上投入时间与精力。

从理解能力上看,阅读理解中的常规题量在11-15道之间徘徊。2014年15道,2015年、2018年、2020年都是14题,2016年、2017年、2021年12道,2019年11道,可见,常用题型题量在阅读理解题中仍然是主体,12-14道,说明了主旨概括、意图判断、标题选择与细节理解不容小觑,需要考生提高阅读速度,侧面上证实了高考预言的真谛——“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

从表达能力上看,语句表达题型题量在4-7之间浮动。2014年、2018年5道,2016年、2017年、2020年6题,2019年、2021年7题,总体上5-7道。这反映了考试越来越重视报考者的日积月累的基本功,而不是短平快的立竿见影与揠苗助长。

因此,提醒报考者虽然“岁岁年年题相似”,但是“年年岁岁题不同”,如果想要成功上岸一需要制订学习计划与规划人生,二要有准备、有目的、有计划的应对,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三、深度——桃花潭水“深”千尺

根据上文分析,既然公务员招录考试是一种职业考试,那就要考查报考者有没有“行政职业能力”的基本素质,那么,“行政职业能力”包括哪些呢?从《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中也可以看出主要包括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试能力等九大能力要素。可见,对于公务员这种职业要求非常高,这也侧面诠释了公务员地位与待遇为什么“人人羡慕”以致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一波又一波地、前赴后继地报考,从而成为热上加热的“公考热”。

当然,走上公务员之路的热血青年仅靠“热血”是不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考试大纲》在“题型介绍”中的规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涉及多种题目类型,试题将根据考试目的、报考群体情况,在题型、数量、难度等方面进行组合。

这个规定明确了是“组合”,也就是说,综合性考查,命题人将根据“考试目的”与“报考群体情况”进行综合命题,既涉及自然科学知识,也涉及社会科学知识,当然也有交叉学科知识,既要考查报考者知识的广度,更要考查报考者认识的深度;既要考查报考者现有知识的整体结构,更要考查报考者的学习潜力;既要考查报考者的“柴米油盐琴棋书画”的生活观,又要考查报考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业观。可以说,“桃花潭水深千尺”。

四、组合——此时无声“胜”有声

虽然有人曾经说过有理不在声高,但是有时光有声还不行,有时还需要润物细无声,还需要摆事实讲道理,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下面以2014年意图判断题(考生回忆版)与2021年语句填空题(考生回忆版)为例共同探讨2022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命题的趋势。

【2014年-例题】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以往的改革从技术商品化、科技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着力在微观组织层面。改革进程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地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问题。换句话说,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府管理者自己头上。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理念需不需要转变?对科技活动管理的模式需不需要改变?管理科技活动的组织机构需不需要调整?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才有可能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应从政府管理角度思考科技体制改革问题

B.进行国家科技体制的深层次改革迫在眉睫

C.明确政府职责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

D.科技与经济相脱节是我国科技体制的弊端

这道意图题也是《考试大纲》中的例题。在这道题目前面加上了一段文字“要求报考者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或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答案”,应该说这道题目90%以上的报考者都能选择正确答案A项,这就印证了“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的规定,但是,历经多年,《考试大纲》依然把其做为例题,由此可见,这一题目的“精典性”。

首先考查报考者的“公共服务能力”,要求报考者应该从政府角度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为人民服务”,干事是天职,不干事就是失职;其次,问题是什么?发现问题是能力,从错综复杂中敏锐地发现问题是未来公职人员的基本素质,从文段可以看出“科技体制改革问题”,但是,作者通过纵向对比——“以往的改革”是从“微观组织层面”,“改革进程发展到今天”,需要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科技体制改革问题,这就涉及对比论证,然后,用一并列标志词“换句话说”进行解释——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府管理者自己头上,最后从“理念”“模式”“组织机构”三个方面上说明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使用了相对性语气。

命题人在设置四个选项时,A项设置了“科技体制改革问题”,B项设置了解决问题的“紧迫性”,C项设置了解决问题的主体——“政府”,D项设置了“我国科技体制的弊端”,需要报考者“迅速”与“准确”地排除没有提到解决问题的主体B项与D项。而C项是确定语气,文段最后使用的是“相对性语气”即将来的不确定,排除。可见,本题报考者需要“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是“组合”性考查,同样,2021年语句填空题更是“组合”性考查。

【2021年-例题】虽然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________________,正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观察社会发展时,一定要注意这种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有机联系。对生产力标准必须全面准确理解,不能绝对化,不能撇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理解生产力标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袤的自然界是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

B.每一个事物各部分、要素之间都存在联系

C.否则往往会出现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问题

D.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这一语句填空题仅靠“读顺”是很难“迅速”“准确”完成。横线后面是文言文,而且非常遗憾地是,在考生回忆版中竟然出现了一个错别字——本应该是“易”而不是“以”,“有”对应“无”,“难”对应“易”,“长”对应“短”,“高”对应“下”,“音”对应“声”,“前”对应“后”,命题人看中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即联系的普遍性,希望报考者既能看到“有” “难” “长”“高”“音”“前”的一面,又能看到“无”“易”“短”“下”“声”“后”的对应面,即应该全面看待!A项,应该“客观世界”而不是“精神世界”,B项说的是事物“内部联系”,而文段是事物与事物的“对应关系”,D项说是事物与周围的“空间关系”。可见,本题不仅考查报考者现代文的基本功,而且考查报考者文言文的功底,更考查报考者对联系普遍性的理性认知,是一种综合性“组合”考查。

总之,最后再次提醒报考者公务员招录考试是一种职业考试,是一种综合性考查,需要报考者日积月累、提前准备,有目的、有计划的应对——凡是预则立 不预则废。

2024考试入面分数线
特别推荐

省考面试礼包】|【省考面试系统提升】|【省考面试图书】|【面试题库

相关内容推荐
  2024安徽公务员考试大纲
  2024安徽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大纲
  2024安徽公务员考试专业科目大纲
  2024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大纲
  2024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

(编辑:华图教育)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报名条件?

岗位选择?

笔试科目?

面试方式?

......

点击所需资料,扫码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