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备考 > 行测 > 言语理解 > 2017年公务员考试避免陷阱:言语理解与表达并列逻辑

2017年公务员考试避免陷阱:言语理解与表达并列逻辑选项的陷阱

2017-04-19 11:56:24 公务员考试网 华图教育微信公众号 华图在线app下载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 资料分析题型
  • 资料分析公式
  • 数资易错点
  • 数量关系公式
  • 常识百年党史
  • 全年时政热点

*资料包涵盖但不限于以上内容

扫码领福利

保存小程序码至
手机进行扫码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整个模块中,阅读理解是分值占比很重的题型,主旨概括题又是整个阅读理解的基础,虽然考生在学习了寻找主旨句方法后,能寻找到主旨句,但在对主旨句理解上往往加入自我过多发散思维去选择选项。出题人往往正是利用考生的某些主观思维去设置易错选项,而在错误答案设置方面,有一类经常出现的陷阱就是将文段中出现的两个主体词混淆成并列关系,根据考生喜欢概括全面的思想,这类并列的错误选项经常误选,针对这种陷阱,考生首先应该抱着寻找文段重点的思想去分析文段,利用行文脉络分析,以及关联词的侧重点指引作用,分清两个主体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应加入过多的自我思维,要忠于原文,不要预设答案。

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类混淆选项设置的特点,例如:城市的竞争力,由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决定,但硬实力要发挥作用,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对软实力的约束与促进。陷阱选项经常设置成城市竞争力需要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发挥作用。文段的重点应该在于强调软实力的作用,选项混淆成并列关系,这就是这类选项的设置特点,做题时考生应提起警惕,下面讲解三道真题,进行详细说明。

【例1】(国考-行测-2003)做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只有利而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淮南子·人间训》云:“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唯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看来,古人已经注意到利弊的辩证关系。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

A.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利与弊组成

B.要善于分析,争取做到利大于弊

C.利与弊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D.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到有利无弊

【答案】C。

【解析】此题开头第一句是说明事情都是有利也有弊的,然后援引古人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普通人都知道利是好的,弊是不好的,只有圣人才知道弊也可以转化成利,利也可以转化成弊。“看来”这样的结论标志词,可以看出作者是支持古人的观点,认为利弊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也就是利弊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这个题应该选择C选项。

【陷阱分析】考生在做此题时往往看到开篇的第一句就误选了A选项,并且对于这种并列关系的选项,考生总是处于概括全面的心理倾向于去选择,对于此类主旨概括题首先应该去寻找文段的主旨句,根据关联词也可以确定,文段强调的重点在最后一句,对于文段重点的把握是避免并列陷阱的关键。

【例2】(国考-行测-2010)有人说,经济领域与道德领域的规则不一样,经济领域强调的是“经济人”角色,以取得更大、更多的利润为做事原则;而道德领域则要求奉献、利他、互助等。其实,经济领域固然有供求信号、等价交换、产权明晰、利润最大化等规则,但既然它是人们的社会活动,道德原则也会每时每刻渗透其中,两者难以清晰地割裂开来。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

A. 在社会活动中需要兼顾经济原则与道德原则

B. 社会活动中各领域的价值观念在互相渗透

C. 市场经济中伦理道德的作用是必然存在的

D. 社会性是经济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共同属性

【答案】C。

【解析】文段开头讲述了经济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原则,“其实”一个弱转折,强调了经济领域的原则,“但”强转折的关联词,引出文段的主旨句,“但既然它是人们的社会活动,道德原则也会每时每刻渗透其中,两者难以清晰地割裂开来。”首先应该确定好“它”代指的是哪个主体,应该是“经济领域活动”这一主体,那么主旨句应该理解为经济领域活动是人们的社会活动,道德原则渗透其中,难以割裂。那么,文段强调的是在经济活动中道德原则存在的意义,因此应该选择C选项。

【陷阱分析】A选项是考生最易错选的并列逻辑的陷阱选项,文段中是有所侧重的,要找准主旨句分析重点所在。并且文段中强调的主体应该是经济活动而非社会活动。B选项首先主体错误,是经济活动中,而且各领域属于无中生有。D选项也是将文段中的经济和道德混淆成并列关系,仔细观察选项,文段并为提及社会性,以及领域属性问题,属于混淆选项,故排除。

【例3】(山东-行测-2013)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赞美的可信度要靠批评的自由度来检验。如果我们处在一个不能自由表达批评意见的环境中,那么无论赞美的声音表达得多么充分,也不能让公众信以为真,因为最真实的评价总是在一个可以自由竞争的言论环境中产生的。一旦缺失了这一保障赞美言论公信力的制度土壤,哪怕赞美真的是出自当事人的真情实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 赞美与批评是矛盾的统一体

B. 真实的赞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C. 批评和赞美都需要自由的言论环境

D. 能够自由表达批评才能有真实的赞美

【答案】D。

【解析】文段开头就提出观点“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进行正面理解就是:赞美有意义,批评要自由。根据这句观点,可以看出批评与赞美之间是条件关系。紧接着文段后面出现两个反面论证,“如果……不……”和“一旦缺失……”说明要自由的批评以及赞美需要自由批评,更加论证了观点句,对观点句进行同义替换的是D选项。

【陷阱分析】A,C选项都是将批评与赞美混淆为并列关系,这是常见的并列关系陷阱选项,在分析文段时一定要看清文段强调的侧重点,以及文段中主体词之间的逻辑关系,B选项缺失批评这一主体,可直接排除。

↓↓↓↓2022年省公务员考试笔试产品推荐↓↓↓↓
2022省考
成绩查询
2022省考
面试礼包
2022省考
面试峰会
2022面试
分数线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admin)
活动推荐
热门课程
联系方式

贴心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识别二维码添加客服
关注我们:后台留言
精品内容抢先看,专业客服答疑

贴心微博客服

微信客服:识别二维码添加客服
验证信息:省考
有问题找图图,答疑解惑小帮手

图书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华图教育:huatuv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万+
阅读量
150w+
粉丝
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