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1-9999三支一扶
【导读】三支一扶专项练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是()。
 
A. 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D. 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2. 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 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B. 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C. 上帝创造世界
 
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3.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4. 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
 
A. 概念、判断、推理
 
B. 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C. 客体、主体、客体
 
D.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5. 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在实际工作时()。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坚持两点论,全面地认识问题
 
C. 坚持重点论
 
D. 既全面又有重点地认识问题
 
7. 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
 
A. 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
 
B.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C. 理性认识是绝对的,感性认是相对的
 
D. 理性认识是与经验无关的人的抽象思维的产物,感性认识是人本能的反映
 
8.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A. 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
 
B. 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
 
C. 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D. 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
 
9. 在认识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 ()。
 
A. 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0. 享乐主义是()。
 
A. 现代社会高消费的价值观
 
B. 剥削阶级腐朽、颓废的价值观
 
C. 把生命置于首要地位的价值观
 
D. 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二、多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有 ( )。
 
A. 黑格尔的辩证法
 
B. 培根的经验论
 
C. 狄德罗的唯物主义
 
D.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 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  )。
 
A. 它提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B. 它对世界的看法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C. 它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完成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科学体系
 
D. 它继承了哲学史上的优秀成果,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材料,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
 
3.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这一点表明: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4. “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体现了:(  )。
 
A. 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B.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5.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  )。
 
A. 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B. 唯心主义的“精神万能论”的表现
 
C. 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D. 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6. 中国有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橘这种水果适于在淮南一带种植,如果将它移植到淮北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柑橘会变成一种又小又苦的枳了。这说明: ( )
 
A.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因而,办事情、想问题,必须顾及这些条件,从实际出发
 
B. 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C.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外因也是事物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 关于实践,正确的说法是: ( )。
 
A.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工具,乃至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活动
 
B. 一切实践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现在的实践是过去实践的继续和发展,而任何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都受到当时当地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践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责任编辑:Rukawa kaede)

经典图书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公务员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招考
  • 备考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问知

为您解答一切公考疑问
华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