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试题资料 > 招警 > 2008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真题(5)

2008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真题(5)

2013-07-10 16:11:52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揭示双方基本共识:感恩是必要的,受助者怀有对资助者的感激之情,是受助者起码的 道德底线、应有的价值追求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在受助的一年多时间内没有任何“感恩”表示,被取消继续 受助资格。

  2007年8月28日《光明日报》报道:截至8月27日,新浪网就“贫困生受助资格被取消”展 开的讨论,已有210729人参与。其中,83%(174898票)的网友认为“应该取消,感恩是做人的 伦理底线,不知感恩的人很难期望他们将来回馈社会”。

  ★揭示观点:受助者应以定期联系、汇报情况等方式向资助者表达感谢,用实际行动来表 明自己的感恩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多数贫困生并不是心中不知感恩,只是他们不愿意 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认为上学期间好好学习,做好本分的事情将来回报社会,才是更好的感 恩方式”。

  一位从事公益事业多年的人士认为,家境贫困的孩子们本身已经面临生活上的很多困难, 以居高临下的心态要求受助学生以低姿态的“感恩、亏欠”来面对捐助者和社会,对于年轻的他 们有可能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很多捐助者本人也承认,自己爱心的付出,并不是为了这些 受捐助的孩子对捐助者有多大的回报,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在温暖、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中茁壮 成长,将来能够以同样的社会责任感去回馈社会。

  宋女士说,“付出的爱心有了回应,这让我们都觉得很开心。但我们也不强求捐助的所有 孩子都给我们写信。毕竟他们还都是孩子,好好学习,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汇报了,我想, 这也是对他们自己最好的‘汇报’ ”。

  ★揭示观点:受助者无须用那些方式表达感恩心情,做好本分的事情将来回报社会,才是 最好的感恩。’

  第四步:概括成文

  按照“作答要求”中“概括准确,观点鲜明,条理清晰”的要求,通过对以上段落大意的归类 可以发现,争论双方的基本共识是:感恩是必要的,受助者怀有对资助者的感激之情,是受助者 起码的道德底线、应有的价值追求和应尽的社会责任。争论焦点在于:受助者是否要以一定的 方式向资助者表达感谢。注意题目“不超过200字”的字数要求,顺通文意概述成文。

  下面是根据以上分析作答的例文。

  参考答案:

  (1)围绕受助者感恩回报问题发生的争论,双方一个基本共识是:感恩是必要的,受助者怀 有对资助者的感激之情,是受助者起码的道德底线、应有的价值追求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2)争论焦点在于:受助者是否要以一定的方式向资助者表达感谢。一方观点认为,受助 者应以定期联系、汇报情况等方式向资助者表达感谢,用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感恩心理;另 一方观点则认为,受助者无须用那些方式表达感恩心情,做好本分的事情将来回报社会,才是 最好的感恩。

  (共200字,含标点符号)

  2.解题思路分析:

  第一步:明确作答要求

  本题属于表达观点题。要求考生针对给定资料中提到的“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道德绑架’” 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需要考生对有些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进而表达自己的看法。 具体分析如下:

  (1)分析范围:给定资料4。

  (2)分析内容: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道德绑架”。

  (3)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4)字数限制:不超过300字。

  第二步:审读给定资料

  分析给定资料4,勾画关键词、关键句,概括资料大意。

  第三步:合并同类信息

  阅读资料可知,包含此问题引起争议的段落有:

  对于接受资助需签订“道德协议”的做法,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资助乃高尚之 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 的假仁假义,对此贫困大学生没必要感恩。

  ★揭示观点:“资助乃高尚之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 ‘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

  以“附加感恩条件的有无”为标准来划分资助善举的真伪,这一简单做法陈义甚高,但实际 可能徒增纷扰、于事无补。在襄樊这一案例中,资助者和受助者事前未曾就“助学”活动约定条 件,因而活动组织者取消受助资格的决定显得有些突兀。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此次“助学”就是 一场虚伪的“道德秀”。把“附加条件的有无”当成一个道德问题,是道德上的一种“洁癖”。

  ★揭示观点:附加条件的资助并非“道德绑架”,而是现实条件下基于人性弱点的必要之 举。以“附加感恩条件的有无”为标准来划分资助善举的真伪,不仅是一种道德“洁癖”,也是对 资助者本意的误解。

  第四步:概括成文

  申论答题不能脱离给定资料,材料中针对该问题引起的争议,可作为我们答题的依据,按 照作答要求中“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要求,整理思路,概述成文,注意不超过300 字的字数限制。

  参考答案:

  附加条件的资助并非“道德绑架”,而是现实条件下基于人性弱点的必要之举。以“附加感 恩条件的有无”为标准来划分资助善举的真伪,不仅是一种道德“洁癖”,也是对资助者本意的 误解。资助的目的是使受助者懂得回报社会,而非感激资助者,无论受助者感恩与否,如孔子 所言:资助者求仁得仁,何所怨乎?然而,现实中受助者不知感恩、不知回报的现象普遍存在, 深刻暴露了某些受助者感恩心理的缺失。这种情况对资助者继续实施资助的积极性是一个极 大挫伤。订立契约要求受助者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既是对受助者应承担道义责任的约束,又 是对资助者善意的保障,使得资助行为能够实现预期目的并可持续,因此,资助附加感恩条件 实属必要措施。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admin)
华图教育:huatuv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万+
阅读量
150w+
粉丝
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