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试题资料 > 招警 > 2008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真题(2)

2008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真题(2)

2013-07-10 16:11:52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资料4】

  河南省有关机构在助学活动中规定,受助者需签订一份“道德协议”。协议要求受助方承 诺,参加工作后,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要自愿回捐一定数额的 资金。据报道,广东一家企业,每年都拿出100万元,设立“大学生助学金”。但被资助者必须 签“道义契约”,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返还助学金,加人助困行列。结果,每一批受助学生 毕业后,半个月里,即有21人偿还了 16450元。

  对于接受资助需签订“道德协议”的做法,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资助乃高尚之 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 的假仁假义,对此贫困大学生没必要感恩。对于这种议论,有些人则提出质疑:以“附加感恩条 件的有无”为标准来划分资助善举的真伪,这一简单做法陈义甚高,但实际可能徒增纷扰、于事 无补。在襄樊这一案例中,资助者和受助者事前未曾就“助学”活动约定条件,因而活动组织者 取消受助资格的决定显得有些突兀。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此次“助学”就是一场虚伪的“道德 秀”。把“附加条件的有无”当成一个道德问题,是道德上的一种“洁癖”。

  【资料5】

  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首批免费师范生收到一封校长写的亲笔信。信中,校长叮嘱即将 人学的免费生“一定不要忘记感谢父母和家人,不要忘记感谢老师。希望你们怀着一颗感恩的 心走出家门,怀着一颗自信的心走进校门”。

  感恩这种情愫在社会情商体系中越来越珍贵了,以至于有论者指出“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 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上述大学校长致函新生一事竟遭到包括网络舆 论在内的诸多质疑甚至指责,认为是“多余”、“多管闲事”,等等。对此,有些学者认为,某些制 度层面上的不公,不该影响学生对父母、家人、老师应有的感恩情怀,也不能遮蔽一位校长督促 学生回首感恩的善意。

  在感恩上,我们常常感叹世风日下、今不如昔,也往往由此反思教育的弊端。诚然,在现行

  的教育体制中,包括感恩在内的情商教育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甚至被严重地忽视着-高考以

  及就业的压力,使得教育染上了越来越功利的色彩,由此而生的培养目标的嬗变,也让教育的 功利性渐渐向自利性转变,学校过多地着眼于有利于自身需要的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罔顾其 他。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华东师大校长这封“多余”或者“多管闲事”的亲笔信,难道不是一种进 步吗?就算它只是庞大的既有教育体制中一个带有个人色彩的节点,出于对公序良俗构架的 公共诉求,也应该将其视为学校在学生情商教育上的意识觉醒和责任回归。希望这样的谆谆 教诲能够多一些,形成一个逐渐完善的学校情商教育体系,来救赎我们心中遗失太多的感恩情 怀。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形式表露了感恩教育所必需的宽容和细节原则。很多时候,感恩是 一种心灵独语,需要宽容的平台和细节的积累来培植孕育。

  【资料6】

  2007年8月27日《解放日报》载文:某校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讲述了一个“沉痛教训”:一 位学生家庭突遭变故,陷入贫困。他身边的一群老师坚持每月资助他三四百元,直到他毕业。 逢年过节,老师们还轮流请他来自己家吃饭。这位学生要毕业了,老师们筹划着开个欢送会。 谁知,他跟谁都没打招呼,收拾完行李独自离校了。失望之余,老师们反思:我们给贫困学生的 关爱中是否还缺失了哪一块?答案是:缺失了心灵扶助。

  文章认为,初进校时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感到自卑、心态不平衡,人际交往不顺畅,他们需 要“润物无声”的心灵呵护。高校需要不断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鼓励贫困学生参加社团组 织,锻炼能力,获得自信。当他们的心灵充满阳光时,感恩意识与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贫困大学生无论接受国家还是民间资助,学校都要为他们搭建一个感恩与回报的平台,除 了对资助者表示感谢外,更重要的是在更大范围回报社会,使爱心得以“接力”。华东师范大学 每年有6名学生接受一位老先生的资助。学校除了开年会,让受助学生和老先生见面交流外, 还组织学生写学习和生活经历、感言,定期给老先生送去。通过这样的引导,感恩之心在学生 心中悄悄扎根。

  【资料7】

  大连医科大学学生慕晓娟来自朝阳市朝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校期间,慕晓娟得到了 老师、同学及社会人士的很多帮助,感恩的她把每个人的每一份帮助深深记在心底,把自己的爱 心投向社会,这个山里孩子挺直了脊梁,开始了自立自强的生活旅程。一项项殊荣记录着慕晓娟 的感动与追求:现任年级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班级学习委员,多次荣获辽宁省一等奖学金,获得 大连医科大学“自强不息大学生”、“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在学校举办的“寻找青春的感动”活 动中,她成为“校园十大感动人物”之一。慕晓娟经常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去当地养老院做工, 她对待老人院的老人像亲人一样,定期看望,问寒问暧,送去真诚。在她常去的红岩老人院、白云 老人院及同泰老人院,老人们都熟悉了她,亲切地称她“小慕”,她同爷爷奶奶们说笑、娱乐和运 动,让他们感受青春的力量;她听爷爷奶奶讲述他们记忆中耐人寻味的故事,讲述历史、长征、英 雄,与他们共同分享人生,她与爷爷奶奶们共同研讨时事,评论现状,聆听他们的经验之谈,接受 他们难得的关于人生的体会,关于人生价值取向及积极思想的教诲……老人们也把她当成孩子, 喜欢她,信任她。在关爱儿童村手工艺品拍卖会中,她的作品获优秀奖,她将拍卖的钱全部捐给 儿童村的孩子们。同时,她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为医疗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资料8】

  2008年2月13日《文汇报》载文感恩是增强学生动力的源头,也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 感的一个重要方式”,这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副书记楼巍的话。记者在跟踪采访中获悉, 该校已经连续进行了四年的感恩教育,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了很大提升。据介绍,上海对外 贸易学院组织感恩教育,从最初的给父母写家信,到现在每年过春节时向父母、老师等自己敬 重的长辈讨要一句“压岁言”,虽然每年活动的形式都在创新,但感恩的内涵却一直没有变化。 楼巍称,大学教育从原先的重视智力教育到能力教育,再到现在对学生进行动力教育,感恩是 最容易使学生增强自己动力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在经历感恩教育后,不少学生的责任意识得 到增强,尤其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admin)
华图教育:huatuv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万+
阅读量
150w+
粉丝
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