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试题资料 > 首页 > 2013年天津市事业单位考试行测真题经典解析(6)

2013年天津市事业单位考试行测真题经典解析(6)

2013-04-16 17:32:30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宏阳股份

  50.文章第二段主要说明的是:

  A.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这一问题研究的时间很短。

  B.实验心理学从1879年开始研究的。

  C.冯德建立了第一个人类行为研究的实验室。

  D.冯德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很感兴趣。

  A

  【解析】第二段主题句是第一句,后面是具体举例说明,通过递进关联词可知:作者主要说明的是我们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时间不长,故答案为A。

  阅读下文,回答51—55题:

  国际音乐厅贴出海报:著名的小提琴家将在这里用价值七万元的小提琴演奏古典乐曲。人们奔走相告。

  当晚,有许多平时并不喜爱音乐的人,为了想听那高贵乐器的妙音,也跟着别人蜂拥而至。音乐大厅里灯火辉煌,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听众们交头接耳,幸福地议论着。帷幕徐徐地开启,那引人入目的小提琴油光锃亮,愈发显得高贵。提琴家演奏的异常美妙的乐曲像瀑布一样使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大厅里鸦雀无声,听众如痴如醉,一曲终了,余音袅袅。正当大家惊叹那高雅昂贵的小提琴魅力时,“啪”地一声,那昂贵的小提琴被提琴家砸破了。顿时,四座震惊。“怎么啦?”“他一定是疯了!”“太可惜了!”惊诧的喊声此起彼伏。音乐会的主持人走到前台宣布说:“刚才打碎的并不是那七万元的小提琴,而是十五万七角。。。。。。”“哎呀!”听众们又一阵阵惊叹。主持人接着说:“音乐之妙,不仅仅在于乐器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在使用者的演奏技艺。。。。。。”

  提琴家重新登场,宣布说:“现在,我要以真正的,价值七万元的小提琴来演奏了。”大厅里立刻又肃静下来。美妙的音乐悠然而起,听众们再也没有人注意提亲的价格,全都专心地欣赏音乐家用娴熟的技艺演奏出动人的乐曲。

  51.价值七万元的小提琴吸引了很多人,是因为:

  A.人们非常喜爱音乐。

  B.大家想亲眼目睹演奏家的风采。

  C.许多人想看看那把昂贵的琴,听听声音。

  D.那把小提琴让人着迷。

  C

  【解析】定位文段第二自然段,“当晚,有许多平时并不喜爱音乐的人,为了想听那高贵乐器的妙音,也跟着别人蜂拥而至。音乐大厅里灯火辉煌,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52.那把发出美妙声音的琴被演奏家砸碎了,是因为:

  A.它已经没用了。

  B.演奏家已经不喜欢那把琴了。

  C.它实际上并不昂贵。

  D.那是一把多余的琴。

  C

  【解析】细节理解题。定位至主持人的解释:主持人走到前台宣布说:“刚才打碎的并不是那七万元的小提琴,而是十五万七角......”,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53.砸碎一把小提琴只想证明一个事实,即:

  A.一把小提琴不足为惜。

  B.艺术的魅力可以体现在任何琴上。

  C.音乐之妙,重要的在于演奏家的技艺。

  D.琴是演奏家无意中弄坏的。

  C

  【解析】细节理解题。定位至原文主持人的第二句解释:主持人接着说:“音乐之妙,不仅仅在于乐器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在使用者的演奏技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54.演奏家用真正昂贵的小提琴演奏时,人们再也不注意琴的价值了,是因为:

  A.人们全身心投入地欣赏演奏家技艺和美妙的乐曲。

  B.人们已经知道了琴的价格。

  C.演奏家的优美动作吸引了人们。

  D.人们想通过听乐曲来仔细分辨两把琴哪个好。

  A

  【解析】细节理解题,定位至原文结尾处:“大厅里立刻又肃静下来。美妙的音乐悠然而起,听众们再也没有人注意提亲的价格,全都专心地欣赏音乐家用娴熟的技艺演奏出动人的乐曲。”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55.从提琴和技艺的关系中,可以得知:

  A.技艺比提琴重要。

  B.演奏时技艺才是真功夫。

  C.人的才能是最宝贵的。

  D.大千世界,东西有价,技艺无价。

  C

  【解析】意图判断题。A是表意肤浅的干扰选项;B选项把范围缩小到“演奏时”,不符合意图判断题的命题规律,不能算是一个从中抽离出的相对深刻的道理;D选项偏离文段的主题。因此,根据择优原则,本题选择C选项。

  阅读下文,回答56—57题:

  ①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②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事行事时,求知可以促成才干。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办理个别性的事物,但要通观整体,运筹全局,都惟有掌握理论知识方能办到。

  ③求知太慢会驰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只会照搬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

  56.对第②段加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句子阐述了实际理论和理论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作用。

  B.这个句子阐述了掌握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C.这个句子着重批判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强调了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D.这个句子阐述了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B

  【解析】词句理解题,也可理解为主旨概括题的变型题。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转折复句,转折关联词之后是作者想要强调的重点,作者强调的是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57.第③段旨在说明:

  A.求知的方法的与效果的关系。

  B.求知的目的的与效果的关系。

  C.求知的态度的与效果的关系。

  D.以上三项都不对。

  C

  【解析】词句理解题。也可理解为主旨概括题的变型题。A选项中的“方法”对应着原文中“求知太慢”;B选项中的“目的”对应着原文中的“为装潢而求之”,这两个选项都是片面的选项,而C选项中的“态度”能够相对全面的概括文段。D选项本身表述错误。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阅读下文,回答58—60题:

  进入文明的社会之后,中国似乎并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超越饮食心态,走向更高的心理需要,而是人为地让食品需要横向发展,尽全力去提高人们的满足水平。甚至使食品取代一切,成为一种社交,一种政治。《礼记》中讲的“夫礼之初,始自饮食”,显然透露出其中嬗变的痕迹。更典型的是“禮”字同“醴”字本为一字,同为“豊”,像两玉盛在器内之形。

  古人在饮食中讲究敬献的仪式,敬献用的高贵食品便为“醴”。后来才进而把所有各种尊敬神和人的仪式及生产和生活中所有的传统习惯,一概都称之为“豊”。最后,饮食与举国的头等大事祭祀密切相关,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烹饪用的鼎成了国家的最高的象征。甚至有一位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名家曾说,中国从童年时代起就是借“口”去面对世界的——这一说法显然言过其实——然而,时至今天,不是还有很多人把“吃饱穿暖”概括为人生理想的全部内容吗?这不能不引起全体中国人的反思和惊醒。

  58.作者否定“人为地让食品需要横向发展”“使食品取代一切”,就全文看,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A.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应创造精神财富。

  B.文明社会的人类,应当把吃穿等物质生活局限于消费而不是享受,以期集中注意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C.人类达到一定的文明程度之后应超越食品心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当人类创造出较为充裕的生活资料之后,就应当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

  C

  【解析】意图判断题。原文第一自然段说“进入文明的社会之后,中国似乎并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超越饮食心态,走向更高的心理需要,而是人为地让食品需要横向发展,尽全力去提高人们的满足水平。甚至使食品取代一切,成为一种社交,一种政治。”可见作者并不赞同“而是”之后的做法,而是呼吁“不是”之后的内容,C选项对应这半句话的内容,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59.作者将自己并不认同的“名家”之“说”引入文中,其目的是:

  A.为了说明中国人重视饮食的历史渊源

  B.一是用来说明国人确实有偏重饮食的历史传统,二是借以讽刺人员以“口”面对世界的现象

  C.一是借以说明中国人确实对饮食看得过重,二是为了引出下文确实有人把吃饱穿暖看成人生理想的全部内容

  D.借“名家”的言过其实之语来警示中国人,快从“吃”圈中走出来

  C

  【解析】主旨概括题的变型题。作者引用名家名言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说明我们历来重视饮食;而是引出下文。A选项片面;B选项中的“以口面对世界”本身就是引用的内容,不能用引用来讽刺引用;D选项中的“警示作用”无中生有。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60.本文有很强的批判性,其笔锋所指的是:

  A.国人以“吃”为上的传统习俗

  B.目前崇尚吃喝的社会风气

  C.只求衣食丰足的人生观

  D.眼下官场中的腐败现象

  B

  【解析】主旨概括题。文段末尾通过转折和反问的方式,引出作者的主旨观点,“然而,时至今天,不是还有很多人把“吃饱穿暖”概括为人生理想的全部内容吗?这不能不引起全体中国人的反思和惊醒。”可见作者想要批判的并不是历史传统,而是今天的现状,排除A选项;文段只谈论了“饮食”一个方面的内容,C选项“衣食丰足”扩大范围;D选项无中生有。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admin)
华图教育:huatuv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万+
阅读量
150w+
粉丝
1000+
点赞数